本报讯(熊道锋)今年,罗山县在落实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资源优势,强化产业支撑,着力提高全县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和文化软实力,突出抓好品牌文化,落实游、茶、文、红、林“五个一”工程,取得实际成效。
以4A景区带动旅游业发展。该县在开发文化产业园区、完善配套服务功能的过程中,增设了滑索、自驾车游、观光车游、师生游等项目,创造就业岗位上千个;开发“灵山灵香”、“水晶天门纪念品”、“八姐酒”等商品,增强园区磁力;通过“以农助游”,带动“灵山—铁卜—彭新—山店”沿线和“朱堂—周党”沿线“农家乐”、蔬菜果品采摘、千人垂钓、观花海、观珍稀候鸟等丰富多彩的“乡村游”项目。灵山村兴建集餐饮、住宿、游玩于一体的“农家乐”达58家,每户年收入10多万元。前来铁铺采摘桃李杏枣、茄栗瓜果的人络绎不绝,当地每户增收千元不等。园区实现产值3.5亿元,直接收入5000多万元。截至7月底,该县仅旅游综合收入较去年同期上涨25%以上。
以3A红色景区打造“长征游”。该县充分利用境内3A红色景区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和《罗山协议》谈判旧址、《灵山会议》旧址、红一军军部旧址、红二十八军医院旧址等景区,着力打造红军“长征精神”游,每年投资千万元用于红色文化设施建设,使铁铺乡何冲村成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作。今年,该县还推出长征之旅、缅怀之旅、励志之旅,年吸引外地游客150多万人(次)。2011年,该县被评为“全国红色旅游先进县”。
以招商引资增加文化项目投入。该县加强本土文化产业的栽培,聘请业内优秀人士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包装,提升产品档次,拓宽销售市场,不断开发和推出罗山文化新产品,使品种多样化、批量化。重点拓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罗山皮影基地建设与产品推广,扶持优秀地方剧种和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开发,上半年,仅皮影戏演出单项收入1500多万元。同时,积极探索文旅结合新机制,通过以文招商、以文促商,引进和新上文化旅游产业项目10个,其中4个涉“农”项目已初具规模,4个涉“服”项目已投入营运,2个涉“文”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去来以来,该县先后引进上海光大证券投资5亿元开发滨湖苗木基地等项目,有效促进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以办企业的理念办文化。该县大力实施“河南文化精品工程”,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文化生活。壮大文化艺术人才队伍,推进文化创新,繁荣文艺创作,积极创作富有豫南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罗山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辐射力。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演出、文化旅游等主导文化产业,积极发展网络服务、文化创意和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支持发展文化娱乐、休闲健身、艺术培训和艺术品业等社会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体系。目前,该县199个农家书屋和一批文化大院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正在落实推进1059个20户以下自然村的“村村通”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