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水石
中国人正在遭遇“亚健康”的威胁。卫生部近日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指出,15年间,中国的患病人次数增加了20%,成年人中有八成人从不锻炼身体。而与此同时,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公认的“奥运金牌大国”和“体育大国”。在刚结束不久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38枚金牌创造了中国体育军团参加境外奥运会夺取金牌最多的纪录。
一边是奥运会上体育健儿不断取得辉煌成绩,一边是全民健身沦为口号、国人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如此现实拷问着我们:我们离全民健身究竟有多远?竞技场上金牌累累之后,全民健身的金牌何时才能摘取?当然,笔者这么说,并不是说奥运奖牌不重要,因为不管是从民族自豪感上来说还是侧面反应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言,奥运奖牌都很重要。但对一个国家的长远来说,全民体育应该更加重要,让普通民众都有机会都有热情,也都有时间和场地来参与进来。全民体育才是真正的目标,而纯粹的竞技体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才是体育发展的宗旨所在。
实际上,自1995年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我国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数量和面积显著增加。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各类体育场地面积已超过100万个,共建设全民健身路径16万多条,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3万余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近3500个,“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活动”让绝大部分在校学生有了更多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由是观之,随着这些年政府建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力度显著加大,推动全民健身,我们当前最缺的其实不是公共体育设施,而是其他的因素。
笔者浅见,我国目前在全民健身方面最为缺乏的其实还是认识问题。在体育强国美国,他们认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只会有益处。身体好的孩子更快乐、更善于与人合作,认知力和学术表现更好。在教育制度上也侧重体育,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的多元评价体系中,运动能力评分达40分,而学术能力只有25分。而在我国,一直以来,认为体育运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错误认识没有完全在人们的意识中消除。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体育课经常让位于“语、数、外”,即便在本该尽情玩耍的假期,许多孩子也被家长带去补文化课。比如,在小学里,家长们愿意让孩子参加音乐、绘画、书法等辅导班,却少有家长把孩子送去打球、跑步、学操;在中学里,升学的压力让处于成长发育黄金期的青少年把更多的课余时间花在补习班上,偷偷打场球还要面临被父母责备的风险;在大学里,多数学生忙着学英语,忙着考证,忙着实习,成天“混迹”于球场的人冷不防会被同学讥笑为“真有闲”……总之,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身体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始终没有得到来自学校、社会和家庭应有的重视。那么,这些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将这种意识强加在下一代身上,全民健身也就成了一种奢望。不信,你可以去问问现在的年轻人,他们锻炼的时间有多少?打游戏的孩子绝对比打乒乓的多,看球的人绝对比踢球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