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 华

因工作关系,笔者近日在几个县区走访了几十户领取城市低保金的家庭,所见之人都是老弱病残,都有各自的孤危愁苦之事,都是政府应该救助的对象。其中有两户人家因给我的感受截然不同而令我印象深刻。第一户人家有三口人:父母和一个十六岁上中学的孩子。母亲因病瘫痪在床,父亲骑三轮养家,全家三人领取低保金。另一户人家有四口人:手脚各有残疾的父母和两个上中学的孩子。父亲走街串巷卖些扫帚等日用品贴补家用,一家四人领取低保金。

当第一户人家穿戴整齐的女儿给我们打开房门时,映入眼帘的是室内的一片脏、乱,从桌子到椅子再到地上基本上有空的地方都堆放着用过的饭碗、锅及其他杂物。从现场看,绝不是一两天没有清洗、归置了。女儿说父亲外出干活了,她和母亲在家。“这孩子太不懂事了!”出门后我有些激动地对同行者说。同时,我还在心里嘀咕:孩子,天这么热,你父亲在外奔波,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放假在家的你,理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些家务,替父亲减轻些负担。这既是你的本分,也是你对家庭应尽的义务,更是你必须具备的生活能力。这些还用父母、老师教吗?

这个家将来会过成什么样呢?直到进入下一户人家之前我一直被这种情绪纠缠着。

敲开第二户人家的房门,我的眼睛一亮:屋里很整洁,东西归置有序。酷暑季节、天很热,吊扇开着,吊扇下方摆放一个吃饭的方桌,两个眉清目秀的女孩安安静静地在做作业,看到来人,两人腼腆地笑笑算是打了招呼,和她们忙家务的父亲交谈了几句后我们离开,自始至终,这家人的脸上一直挂着和善的笑容。出门时我叮嘱这家父亲:“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你都要好好培养这两个女儿,她们理应有不同于现在的生活,她们是这个家的希望。”父亲应允等孩子考上大学后请我们去喝酒。从这户人家父女三人那里能感受到他们从心底流淌出的乐观向上的欢欣与快乐。出来后,我觉得心情轻松了许多,脚步也因此矫健起来。

同样是享受国家的低保救助政策,这两户人家的生活状态差别很大;究其原委,我认为主要是被救助家庭中的个人,对救助与自助认识的不同所致:第一户人家的生活状态基本上是由救助支撑着的。救助是政府、社会对陷入困境中的公民应尽的职责,是每个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应有的美好品德。救助对需要救助的人解决温饱、维持生存具有重要意义。靠救助维持生存没有问题,但生活毕竟还要自己打理,否则你的生活状态会是干巴的、昏暗的、没有色彩的,进而,生活的前景也会大成问题。这家的女儿应该知道,一味的退却、躲避不是办法,人活着就应有所担当,无担当就将彻底无出路。第二户人家的生活较第一户人家多了一种自助意识,正是这种意识,引导着这个家庭不再跪着,而是慢慢地学会站起来,让我们看到了一抹亮色与希望。自助的人,努力的人,不一定能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是自助的、努力的。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自我拯救或自立的努力程度不同,才会有未来不同的人生风景。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陷入困境并不可怕。从某种角度说,无助和困境对人的成长、对生命意志的磨炼,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可贵的是要学着从困境的泥潭中爬出来。尽管不同的人遇到的无助与困境不同,但需要非凡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它,却是相同的、永远不变的。肯定生命、肯定现有的生活,充满活力和洒脱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包括度过痛苦和不幸、度过人生的昏暗点,让生命因自我拯救而朝气蓬勃,这应当是多数社会成员应有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