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泉

今年以来,固始县马岗乡机关干部纷纷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劳动,听民声、访民苦、解民忧。乡村田野,经常可见该乡干部走访村民,面对面听民声,心贴心忙服务的动人场景……

如果把党员干部坐在办公室里,等着群众来反映问题或者上访称作“坐诊”,那么,在与基层群众地头劳作、随意交谈中知道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进而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就是“走诊”了。毋庸置疑,“坐诊”不如“走诊”。

毛泽东在他早期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曾经指出,我们应该关心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检查。当年的苏区干部自觉地践行这一要求,他们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走遍各家各户,踏遍田头地角,贫苦农民哪家缺盐缺米,哪家劳动力困难,生产赶不上,甚至哪家妇女要生小孩,需要红糖、新衣,他们心中都有数,并一定尽可能把样样事情都料理好,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令人欣慰的是,固始县马岗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让当年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又回到了干部身上。其可贵之处就在于,党员干部广泛与基层群众交流沟通“接地气”,变“让群众找上门”的“坐诊”为“自己走上门”的“走诊”。

为民要先知“民”,指导要先知“道”。真正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工作首位,党员干部就要变“坐诊”为“走诊”,真正“沉”到基层,做到身入、心入、情入、神入,善于在老百姓的炕头、地头上了解群众心声,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以情融情,以理达理。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听到群众的真话,解决好群众的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