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潘 艳
7月24日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了位于市中心城区申城大道与中华胡同口交汇处的一家专卖店,店主陈发书动情地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从农民到市民的三十余年变化之路。
1984年,刚满13周岁的陈发书在初中二年级退学了。这时候,他家里全部的家当只不过是与大伯父家共有的几间草房,一张床和一张活动木板做的桌子以及二亩地。田地一年的收入不过500元,父母兄弟姐妹8人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对这个贫苦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下学后,父亲给陈发书买了一头小牛犊,让他学种田。半年后,陈发书把牛喂壮了,可自己种田的本事却始终学不来。第一次耕地,陈发书从犁耙上摔了下来,耙钉扎进小腿里,流了一地的血。原来,刚13岁的陈发书身材瘦小,体重太轻,根本就踩不住脚底的犁耙。从那时起,陈发书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结束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要到外面闯出一番事业来。
1985年,14岁的陈发书离开家乡,去了武汉。出门前,他贴身的衣兜里,装了6块钱。这6块钱是他从八岁起就开始卖鳝鱼攒起来的。为了这6块钱,他不知被蛇咬了多少回。初到武汉,人生地不熟,一个毛头小伙子能干些什么呢?在武汉长江大桥上游荡的陈发书发现,每天早上四五点钟,拉着架子车过桥卖菜的菜农们都需要人帮忙推车,这才能通过大桥上长长的斜坡,于是陈发书与菜农们商定,推一次1元或2元。这便是陈发书在武汉的第一桶金了。后来陈发书开始在武汉卖菜卖水果,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了。
1994年,陈发书在武汉结婚了。经过十年的打拼,陈发书已有了十几万的存款。用他的话说,老婆本儿攒得足足的。妻子是信阳人,坐火车到武汉后,他租了6辆小轿车把妻子从宾馆接到举行婚礼的酒店,办了一场风风光光的婚礼。两人还拍了一套800元的婚纱照。在那个时候,这一场婚礼可是够奢侈的了。说起这一切,陈发书脸上洋溢着无限的自豪。
现如今,陈发书在信阳市区已经开设了两家音像制品店和两家酒水专卖店,年收入不下十万元。他在市区买了一套151平方米的楼房,还有前后两个小院子。院子里种植些花花草草,既美化了环境,也愉悦了心情。现在住的干净宽敞了,家里液晶电视、冰箱等电器也一应俱全。出门单靠走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因为陈发书拥有了自己的小汽车。这四口之家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陈发书说,自己年幼时最大的梦想就是挣1000块钱,500块存银行,500块装兜里;可现在自己拥有的远不止这些,真没想到自己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