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河

高考分数和录取分数线公布后,与状元及中榜者的欣喜形成鲜明对比的落榜者,却是沮丧常伴无人问。相对于金榜题名者而言,这些因为一时失利而落榜的学子更值得关注。

高考作为一种选拔的手段,有“金榜题名”者,就必然有“名落孙山”者。虽然我国高校的招生比率每年都在上升,但每年也总会产生一大批落榜生,他们是一个很大的群体,还是一个极不稳定的群体。因此,帮助落榜生走出心理的困境,已成为家长、学校、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些落榜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会出现失眠、暴躁、痛苦、悲哀等症状,有的还会伴有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学生考差了以后,内心本来就已经非常愧疚,最希望得到的就是来自亲人、朋友乃至社会的安慰。有的学生看到同学金榜题名,会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甚至出现破坏性言行;有的则会对未来感到绝望,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还有的学生因此妄自菲薄、自暴自弃,陷入自卑、自责的深渊而不能自拔,甚至做出犯罪、自杀等极端行为。如果大家都看不起落榜生,往往会给孩子心理上带来难以弥补的创伤。

落榜不可怕,可怕的就是精神上的“落榜”。因此,在为中榜者高兴的同时,我们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多去关注落榜生。家长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正确认识成龙成凤的本质意义,主动与落榜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沟通,引导孩子走出消极、堕落。如果有可能,应千方百计创造条件,通过不同的途径,让他们接受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学校和社会要尽量避免过度追捧优秀生的“一边倒”倾向,多关心和鼓励落榜生,形成一时失利不要紧、终生有成最关键、成才之路千万条、跌倒了要爬起来等的正确导向氛围,帮助落榜生走出心理沼泽地,正确认识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利,怎样科学选择成才的途径,教育和引导落榜者正确认识自己,落榜不落志,自尊自强。要让孩子心灵感受到温暖和充满新的希望。把挫折和痛苦当做成长的励砺石,更快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