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火树银花的新县夜景 |
![]() |
青山、绿水、蓝天、红城 |
□本报记者 成兆本 通讯员 张敬宝
新县位于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结合部,全县总面积1612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辖15个乡镇、1个管理区。自然特点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县,也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近年来,新县住建局以建设宜居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充分挖掘境内“红、绿”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县城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县城规划区面积32.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1.5%。
科学规划,彰显个性,塑造园林艺术之城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立足本地实际,不贪大求洋,不盲目攀比,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一是做到科学合理。在高标准编制县城总体规划的同时,科学制定《县城绿地系统规划》、《县城环卫规划》、《县城生态保护规划》等专业性控制规划,重新编制了县城组合型城市远景规划。在编制县城分区规划及景点规划时,高薪聘请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美国斯道沃规划策划公司、苏州科技大学园林设计院等知名院校、设计单位专家教授参与,确保规划适度超前,充分发挥其龙头地位和对县域经济社会的调控作用。二是突出个性特色。充分考虑自然山水、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因素,将特色定位在山水园林城市上,将优势定位在生态旅游上,将目标定位在“青山、绿水、蓝天、红城”上,融城市于自然,蕴自然于城市,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划上明确规定各类建筑屋面以“红色调、坡屋顶”为主,使红城与青山秀水融为一体,努力实现“城在山中,水在城中,楼在绿中,人在画中”的建设效果。同时,把握文脉,传承文化,对百年老街首府路,按照恢复豫南民居一条街的地方风貌进行规划改造;借鉴徽派建筑风格,对航空路进行改造建设,尽显豫南民俗风情;在清茶园建设中,以一把硕大的茶壶流淌出的潺潺流水,表达浓厚的茶文化特色。为彰显新县红色历史,新县对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许世友将军墓、郑维山将军石、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景区(点)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对博物馆进行提升改造,对城区英雄山依山就势规划建设铁索桥、栈道、观景平台和红旗飘飘雕塑,使县城建设于秀丽中透出厚重的历史感。三是注重生态保护。在城区规划建设中,依照“显山露水、护山净水”的指导思想,严禁开挖山体、破坏绿化行为,禁止在海拔110米等高线以上的地区从事伐木、采石、开挖等活动;对穿城而过的潢河进行综合开发治理,拦河筑坝,依水布绿,并对沿河两岸房屋建筑进行立面效果改造,形成潢河十里景观带。在修建滨河休闲路过程中,尽量做到随弯就势,充分利用原枫杨林、沙滩等景观,追求自然天成的效果。四是体现自然和谐。坚持科学布局,统筹兼顾,将城市划分为行政、商业、旅游休闲、居住、生态工业、民营经济等六大功能区,在规划布局方面,不仅考虑各功能分区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而且注重各区之间的有机结合和协调搭配。在规划创意上,体现以人为本,在人口密集区、交通便利区、商贸繁华区,规划修建学校、市场、医院、公园、广场、文体娱乐场所等公用、公益设施,建设城市雕塑、建筑小品,使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打造城市的个性和人文特色。
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扮靓园林景观之城
在城市建设中,始终紧扣山水园林主题,注重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一是实施畅通工程。修建了叶林大道、羚锐大道等城市主干道20多公里,改造京九路、解放路、香山西路等路面60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四纵六横”的路网格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供电、通信村村通,公共设施日益完善,满足了生产生活需要。对城区所有道路进行无障碍改造,铺设盲道,设置休闲座椅,完善交通标志和交通监督体系,方便市民出行。二是实施碧水蓝天工程。疏通县城的渠道、溪塘,变死水、脏水为活水,让水动起来、清起来、净起来。着重抓好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填埋场、县城排污管网、潢河二期、三期综合治理等重点环保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县城污水的无害化处理。加大环保投入,完成羚锐公司污水处理工程、新林茶业公司环保净化工程和所有宾馆锅炉废气治理工程,县城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达2.8万个/cm3,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三是实施绿化工程。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理制度,明确划定各类绿地范围控制线,坚决制止各种挤占城市绿地行为。在城区绿化工作中,以城区周边植树造林、庭院和集中居住区绿化、中心区广场和公园绿化、街道绿化建设为重点,投资近3000万元,先后建成清风园、清茶园、心弦公园、新县广场、和平广场、英雄广场等绿色精品园区10余处,并注重丰富绿化树种,做到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全面提高了县城绿化水平。投资200多万元,对潢河路、京九路、解放路、将军路、叶林大道、滨河路、心弦公园、爱心园、龙泉公园“六路三园”进行绿化,共栽植银杏、香樟、合欢等行道树1800余棵,紫薇、樱花等花灌木3000余棵,红花继木、小叶女贞等绿化带2000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四是实施光彩工程。组织临街单位安装轮廓灯、射灯,完善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亮化设施,投资230万元,对县城22条主次干道重新更换、安装路灯1000余盏,对虹桥、解放桥进行亮化包装,使县城夜景更加璀璨、亮丽。
创新机制,齐抓共管,建设生态文明之城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做到建管并重。一是实行法制化管理。制定出台《新县县城管理暂行办法》等配套管理制度,成立了城市公用事业管理局,集中行使城管监察、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容市貌等城市综合管理职能。三年来,共清理小广告、办证号码等城市“牛皮癣”8700余处,收缴非法广告宣传单1.2万余张,查处当事人24人(次),治理违章建筑、零星插建行为156起,以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抓好道路养护和排水管网维护,消除街道坑洼不平和污水乱流、垃圾杂物乱堆滥放等现象。同时,在县城主要街道实行“双禁”,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二是实行市场化管理。打破行业限制、内外有别的惯例,坚持走专业化、企业化、社会化经营的路子,对县城重点区域的市政维护、环卫保洁、公园管理、绿化养护等逐步推向市场,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公开选拔责任心强、专业技术精的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对主要街道、小区、公园、广场、公共绿地、公厕的经营权、管理权及冠名权公开出让,三年来,共筹集管理资金300万元,实现无形资产有形化。三是实行社会化管理。以六城联创活动为契机,引导城镇居民参与河道治理、水沟清淤、门前保洁、义务植树等活动,增强市民的城市意识、卫生意识、生态意识,形成了“人人爱护城市,人人参与管理”的浓厚氛围。以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意识和整体素质为目的,大力实施“文明单位”、“卫生单位”、“环境优美城镇”等创建工程,先后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1个,省级文明、卫生先进单位41个,省级园林单位1个,省级达标广场1个,省级达标道路1条,市级文明单位38个。
勇于探索,注重民生,构建和谐幸福之城
实施艾洼、健康谷、康畈等区域开发建设,艾洼区域完成拆迁2.9万平方米,新建房屋21万平方米,其改造建设中“提升价值、共享权益、保障民生”的模式,被中国人民大学陶然教授以《征地拆迁“新县模式”值得借鉴》为题撰文推介后,被搜狐、腾讯、中华地产网转载,引起较大反响。加快保障房建设,共争取保障房建设资金3838万元,建成艾洼区域廉租房和向阳新村廉租房250套,公租房300套,棚户区改造5万平方米,发放租赁补贴1170万元。精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出色完成了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年的6700户农村危房改造、修缮任务。得到了省市建设部门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在全省农村危房改造经验交流会上,新县作为两个县区代表之一,作了典型发言。
新县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县住建局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单位”、“全省规划监察管理先进单位”、“全省法制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住建系统十大风云人物先进集体”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