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高云禄

潢川县地处豫东南部,是全国116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之一。

近年来,该县国土资源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严格保护耕地作为保障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着眼于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在大力实施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的同时,深入推进以“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土地综合整治。据统计,全县自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近2亿元,整治“空心村”100多个,拆除粘土砖瓦窑场65座,实施占补平衡项目8批,易地补充耕地项目4个,建设国投土地整理项目5个,累计整治土地6000多公顷,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摸清底数 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搞好土地综合整治的前提。潢川县地貌类型多样,既有丘陵、岗地,又有平原、河流、洼地。该县国土局立足实际,将全县18个乡(镇)场分为4个片区,组成4个专业工作组,分赴各乡(镇)、村、组,对“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进行专项调查,摸清全县土地后备资源总面积为6663公顷,其中“空心村”4023.94公顷,荒草地、滩涂地和工矿废弃地2639.06公顷。在此基础上,县国土资源局按照先易后难、合理适度开发的原则,坚持做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农业产业化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绘制了土地开发整治规划图,编制了土地置换规划,为科学开发整理土地后备资源提供了可靠依据。

因地制宜 试点先行

该县坚持因地制宜,示范带动的原则,根据各乡镇、村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状况,参照整治潜力大、群众积极性高、前期基础工作好和村级班子战斗力强等4个条件,首先确定了魏岗乡毛围村刘洼组作为试点。该组有农户76户,原宅基地133亩,随着该村民组大部分农户迁入新居,原居民点逐渐空闲、废弃。2004年底,县国土部门在县乡公路沿线为该村民组重新规划宅基地28亩,对村民组实施了整体搬迁,对133亩“空心村”进行了综合整治,新增耕地116亩,新挖万方大塘2口,做到了田、村、路、渠综合配套。在试点取得成功后,该县及时总结经验,迅速在各乡镇推广,以此带动全县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争取项目 筹措资金

筹措足额的整治资金,是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该县充分利用潢川是全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的优势,积极向上申报土地整理项目,争取国家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专项资金,使全县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由小变大,逐步迈入正轨。截至目前,全县累计争取国家资金1.5亿元,先后实施了小吕店、牛岗、付店、传流店、仁和等5个国投土地整理项目。同时,该县整合县域交通、水利、农业等涉农项目资金,集中向土地整治项目区倾斜,充分发挥项目的集聚效益,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府扶持 农户参与

在实施国家级大型土地整理项目的同时,县政府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采取政府补贴、优先承包等激励措施,鼓励农民自发参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即:凡自发整治的,经验收合格后,每亩奖励农户100元。谁整理,谁优先享有承包权。激发了农民复垦开发土地的热情。来龙乡府庙村向阳组村民张广成个人投资6.5万元整理土地7.52公顷,净增加耕地面积7.37公顷,开挖万方大塘2口,免费向群众提供日常生产、生活用水,由此取得该块土地15年承包权。谈店乡谈店村李营村民组农户许建辉主动投资投劳,整治废弃砖瓦场面积达90余亩,既增加了耕地,又改善了生态环境。2007年,副省长(原市委书记)王铁在该县进行调研时,将桃林镇周寨村“空心村”土地整治项目,确定为市委重点工作,并明确要求以周寨村为试点,市、县、乡扶持,把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落实好。

多种模式 综合整治

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操作模式上,该县采取“迁村进镇、村庄合并、移位发展、填空补缺”等形式,进行村落整治和新村规划建设,促进了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迁村进镇”,就是在距离小城镇较近的地方,规划引导零散村庄整体向小城镇搬迁。“村庄合并”,就是对远离小城镇的村庄,以小并大,组建中心村,发挥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规模利用效益。“移位发展”,就是对交通不便、易涝易旱的村庄实施整体搬迁,统一规划建设新村,腾出原村庄的建设用地复垦还耕。“填空补缺”,主要是通过调整村庄规划,完善村内主次干道等基础设施,收回开发村内闲置土地,使村庄用地实现节约和集约。同时,该县还采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方式,置换出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用地空间。

强化监管 注重质量

在土地综合整治的过程中,该县对项目的招投标、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等各个环节,严格依法进行监管,杜绝违规操作和暗箱操作。县政府成立土地整理项目监督委员会,县纪委、财政、检察、审计等部门全程介入项目资金监管,有效地规范了资金使用程序,确保了资金支付的原始凭证真实、合法、有效和完整。项目建设依法选择资质等级高、技术实力雄厚、实践经验丰富、信誉度好的单位进行设计和施工,保证工程按时按质完成。在施工过程中,充分发动当地农民熟悉情况的优势,请他们来对项目建设是否按照规划、是否与图纸吻合等方面进行监督。项目竣工后,县国土、农业局、环保等部门联合,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建立基本农田地力质量监测点,并参照耕地质量相关标准,对土壤质地等状况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和综合评估,发布检测评估结果以及质量保证建议,确保整治后的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明确责任 严格奖惩

县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国土、农业、财政、建设、水利、林业、公安等相关部门任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把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纳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体系,与各乡镇和县国土等有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将整治任务分解到乡村,责任落实到人,建立了政府推动、国土部门牵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主动邀请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视察工作,依法实施法律和民主监督。县委、政府“两办”督查室定期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年终严格考核奖惩。近年来,县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先后拨款近200万元,用于奖励土地综合整治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有效地推动了全县土地综合整治的开展。

该县通过加大土地整治项目投入,扩大基本农田整治规模,提升土地整治项目档次,有效促进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创新了土地整治模式;通过以补代投、以补促建,让农民“用国家的钱、整自己的地”,充分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农民建设和保护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积极性;通过建立整合涉农资金与土地整治项目资金挂钩制度,引导土地综合整治与统筹城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跳出“就土地整治土地”的圈子,实现了“一台同唱、一举多得”之效。

一是实现了耕地总量平衡。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全县累计新增耕地2184公顷。截至2011年底,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7.5521万公顷,耕地保护面积稳定在8.7116万公顷,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不减反增的目标。

二是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通过土地整理,耕地质量得到提高,成为“田成方、路成行、林成网、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确保了粮食总产量不断增加,该县粮食生产连年喜获丰收,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县”。

三是促进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土地整理开发过程中,对项目区内的村庄和耕地进行连片整治,整村推进,不仅使整治后的耕地便于科学规划和管理,还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当地农村实现了交通便利、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目标,促进了当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四是增加了农村居民收入。该县实施付店镇国投土地整理项目时,通过先期对项目区内的土地进行平整,然后依法流转给当地的农业种植公司经营。该公司不仅对地块进行产业化耕作,还按年度支付给当地农民土地流转费用,并且吸收了当地大批农民进入该公司务工,达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良好效果。国土资源部、财政部联合组成的新增费项目稽查工作组莅临该县检查新增费项目时,对该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五是保障了建设用地需求。通过土地整理增加的耕地,经过上级国土部门验收备案后,进入耕地“占补平衡储备库”和“三项整治储备库”,满足新增建设用地报批需求。近两年,该县在年度用地计划指标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依法利用储备库建设用地指标,为各级各类重点项目报批城乡建设用地3200多亩,有效缓解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对用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