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陈河镇康源蔬菜种植基地 |
![]() |
吴陈河镇周湾新农村建设一角 |
□本报记者 成兆本 通讯员 邵 成
近年来,在新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吴陈河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打造“生态文化型”小城镇和建设“富裕文明”新农村的发展思路,立足镇情实际,依托资源优势,同心同德,奋力拼搏,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劲势头,书写了华丽的新篇章。先后获得国家卫生镇、省级文明村镇、省级环境优美小城镇、中州名镇、省级文化建设先进镇、省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先进集体、省清洁家园行动先进镇、市“六城联创”工作红旗单位、市创先争优“双百争旗夺星”先进基层党组织等40余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2011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12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投入2.4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70元,镇域综合实力2010年攀升至全市第34位。
致力服务三农,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近年来,吴陈河镇始终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活国家产业政策,加大跑项争资和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农村发展步伐,为富裕文明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以山、水、林、田、路综合开发为主要内容,通过项目带动,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依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全镇17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新修、整修塘、堰、坝、渠40余处。依托农开扶贫项目,完善配套了邱堂、马鞍、吴陈河、邱店的排灌渠系配套5公里、修建拦河坝5道、整修大塘21口、河堤2.8公里、修建生产路7公里。利用水利建设项目,完成了王沟、钓鱼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柯棚、龚洼等4个村完成了7.6平方公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马鞍等6个村完成了安全饮水工程。依托国土整理项目,石湾等9个村开展了坡改梯治理工程,新修朱洼巴山冈、吴陈河西方林场、章墩扶山寨林场等茶叶、油茶类经济林山场8个,修建林场、茶厂生产路17.6公里。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的实施,新打造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4个。
农村交通网络更加畅通。争取各类道路建设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建成了南信叶公路和晏河至陡山河公路交会对接的交通框架,完成了章墩至朱洼、阳土墩至罗寺、邱店至石湾、牌坊到吴尖山等共计64公里的村组公路硬化任务,并配套完成路肩培护工程23公里。为缓解财政资金不足的现状,还通过社会捐赠、群众投劳、个人自愿的方式,广泛筹措资金800多万元,完成了60公里的砂石路组组通工程,打通了断头路,基本实现了全镇范围内组组通公路的目标。
强化“六城联创”,生态文化型小城镇建设彰显特色
自全市开展“六城联创”活动以来,吴陈河镇将其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立足打造“生态文化型”小城镇的发展定位,不断拉大集镇框架,扩大集镇规模,提升集镇品位,使集镇环境得到了美化,对外形象得到了提升,干部队伍得到了锻炼,形成了全镇上下一心谋发展、干群齐心建家园的良好发展局面。
坚持多元投入,完善配套设施。一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导,高标准建成了镇政府综合办公楼、文化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镇派出所、镇中心校、交警中队以及工商所、道班、法庭等镇直部门单位的办公场所,完成了银盘商贸城和背街小巷的硬化任务。另一方面争取社会资金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方式,引进资金完成了泰和新村、农贸市场、柳林花园、宏福家园、宏运家园建设,启动了双湖小区、景城家园、中心粮库建设工程,集镇新增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新增人口2000余人,集镇规模迅速扩大至目前的3.2平方公里。
深入开展创建,打造集镇建设亮点。先后深入开展了“国家卫生镇”、“国家级生态镇”、“省级文明村镇”、“市级园林镇”等多项创建活动。通过全镇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和广泛参与,吴陈河镇不仅荣获信阳市“六城联创”红旗乡镇五连冠的好成绩,而且成功创建了目前为止全市唯一的“国家卫生镇”。在创建活动中,融投资500多万元,高标准建成了柳林花园;争取项目资金30多万元,打造了邱店游园;投资10多万元,创新实施了护栏工程,还实施了集镇区域路、街、巷命名及统一门牌标识等工程。
建立长效机制,提升集镇建管水平。按照“五化”、“三配套”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先后制定了“路长负责制”、“工作例会制”、“督查通报制”等联创工作制度,使联创工作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经过努力,镇区的绿化率达80%,绿地覆盖率达42%,道路硬化率达100%,道路清扫保洁率、垃圾密闭清运率、清毒处理率均达到100%。2011年县政府以专刊的形式对吴陈河镇环境卫生整治的好作法在全县进行了转发。2011年11月29日,时任市委书记王铁同志还专门来吴陈河镇视察联创工作,用“非常满意、十分开心”评价其联创工作和机关管理工作。为深化联创工作,吴陈河镇主动将“六城联创”向村组延伸,先后在吴尖山、周湾、章墩、马鞍、吴陈河、小河边等村开展了生态村、卫生村、文明村的创建活动,成功创建了六个省级卫生村、两个省级生态村和一个省级文明村。还在南信叶公路沿线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编号,新建垃圾池35个,开展干线综合整治行动,积极发挥农村“六大员”中的资源卫生协管员的作用,对改善沿线村的环境面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大力开展以“三清六改”为主要内容的清洁家园行动,建设沼气池640个,完成了1842个农村卫生改厕任务,清洁能源使用率达88%,让创建成果惠及千家万户,全面提高群众“讲文明、讲卫生、树新风”的自觉性和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树立了吴陈河镇良好的对外形象。
突出“两区建设”,“富裕文明”新农村焕发生机活力
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吴陈河镇适时抢抓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和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机遇,紧紧围绕“八篇文章”和“六个放大提升”的要求,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高扬改革旗帜,勇闯发展新路。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以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培训为抓手,吸纳各类民间资本和致富能手投身农业,推动资金、技术和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突出抓好特色农业。目前,全镇共流转林地3.94万亩,流转耕地0.95万亩,流转水面530亩。五权确证颁证率达100%,农村资金互助社达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2家,其中2家成功申报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创办各类人才创业示范园8个。每年稳定种植超级杂交水稻1.2万亩、双低油菜8900亩、地膜花生2680亩、脱毒红薯2000亩。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带动下,全镇大面积推广黑红薯、杭白菊、颠茄草、朝天椒、紫云英等农作物种植新品种,引进耕田机、插秧机、收割机等现代化农机设备,发展50亩以上大棚蔬菜种植户2家,养殖大户60户,造林大户30户。全镇近百名致富能手和“双强型”村干部以不同形式承包山场和土地,参与创业活动,全镇农业经济正逐步走向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发展道路。
农村文化日益繁荣。吴陈河镇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通过建设文化阵地,组建文化队伍,达到了整合文化资源,提高文化品位的目标。高标准建成柳林花园文化休闲广场、邱店游园广场和占地1600平方米的镇文化服务中心综合办公楼,成立了镇文化站。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阵地,建成了以马鞍、周湾为代表的一批村级文化大院,并配套建成了文化书屋,全镇文化书屋总数达到15个。同时,还在全镇建成了拓展型远程教育站点13个、卫星接收站点5个,13个村实现了通互联网宽带,有3个村实现开用了有线电视。不断加大文艺队伍建设,组建了吴陈河镇书法美术摄影协会、镇直青年文工团、邱店村农民军乐队、吴陈河镇莺歌燕舞秧歌队和旱船、舞狮、皮影等演艺队伍。培育了周厚安、朱明英等民间艺术人才,打造了“比舅大”粉条、“大别山”挂面、“老易家”菜刀等地方特色的民俗品牌,形成了3.15财神庙会、6.23火神庙会、柳映银盘等独特的大别山民俗文化。
新村建设扎实推进。坚持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编制了《吴陈河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不断促进城乡融合。构建新村建设框架,不断改善农村面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选择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组率先开展新村建设。先后在马鞍、周湾、柯棚等村进行了试点,其中马鞍新村被列入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柯棚新村被确定为县级示范村。在新村建设过程中,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原则,将其与农村危房改造、倒房重建和审批建房等有机结合起来,解决了农村建房有新房无新貌的现象。截至目前,全镇共有6个村开展了新村建设,马鞍新村还配套建成了社区超市、幼儿园、卫生室、党员活动中心、体育场等基础设施,基本达到了道路硬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居住社区化的标准。
民主化管理水平有新提高。全面推行“4+2”工作法,将“四议两公开一监督”作为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成立了村务监督服务中心,落实了“三资代理”制度,认真开展“三资”清理清查工作。结合村级组织换届,配齐配强了“支委”、“村委”和“监委”班子,完善了《村规民约》、《自治章程》等群众自治制度。全面推农村“六大员”聘任制度,提高管理村级事务的能力。还开展了农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村改居、空心村治理等试点工作,不断加大对农村五保、低保、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的救助力度,积极探索民主化管理新途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吴陈河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新的征程中,吴陈河镇将始终把握科学发展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两区建设为抓手,突出项目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更快更好地打造“生态文化型”小城镇和建设“富裕文明”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