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蛋鸡养殖车间 |
环境优美的生猪养殖场 |
□本报记者 成兆本 通讯员 鄢 波
近年来,新县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大别山连片扶贫开发政策,发挥生态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坚持政策促动、大户带动、科技支撑、突出特色的原则,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畜牧业已发展成为该县农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
新县立足本地山场面积大、饲草饲料丰富等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以淮南猪原产地保护和生态规模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养殖、规模养殖,全力打造生态农业经济,初步走出了具有新县地方特色的淮南猪、本地黄牛、本地土鸡等畜禽品牌,初步培育了明伟规模养猪场、花明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养殖场、凤凰山特色养殖场等一批规模养殖龙头企业,全县规模养殖场(户)已发展到近400家。创建了养猪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1个,发展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76家。2011年,全县猪、牛、羊、禽存栏分别达到19.31万头、9.66万头、4.73万只、174.85万只;出栏分别达到21.15万头、3.52万头、4.87万只、166.92万只。全年实现肉类总产量2.5354万吨,蛋类总产量1.15万吨,实现牧业产值6.3587亿元。
给政策,扶持规模养殖发展
2007年,新县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意见》、《蔬菜和畜牧业发展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县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用于蔬菜种植大户和畜禽养殖大户的生产性贷款贴息,拿出30万元奖励种养大户。2010年,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蔬菜产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加大了对发展畜牧业的扶持力度,每年拿出200万元奖励种养大户。县委书记、县长等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到乡村场户,调研产业发展情况,现场指导,现场办公,协调解决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大户的资金、土地租用等问题。自2007年开始,5年来县委、县政府累计向266家规模养殖场(户)发放奖励资金243.6万元,发放财政贷款贴息284.6万元,协调县农行、县农村银行等金融机构向畜牧养殖户累计发放生产性贷款1400万元,吸引民间资本8000万元。
抓防控,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组织抓责任。每年年初新县县政府召开全县各乡镇区书记、乡镇长、分管副职及乡村动物防疫员参加的动物防疫工作会议,安排部署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县政府与各乡镇区签订防疫目标责任书,落实防控责任,确保防控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加强储备抓保障。为做好防疫物资的供应、储备和管理工作,县政府每年都加强投入,保证防控物资的储备和更新,保证疫苗的采购与供应,2011年在四大强制免疫疫苗免费供应的基础上,对鸡新城疫疫苗也实施免费供应。2011年,县建成了疫苗恒温冷藏库,确保了疫苗质量安全有效管理;投入1万余元,购进抗体检测试剂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专列财政资金10万元用于及时补充更新各类动物疫病防控储备物资,保证安全有效和应急之用。三是加强培训抓规范。通过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等形式,对疫苗的管理和使用、法律法规和防疫技术操作规范等知识进行培训,提高防疫员免疫操作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免疫操作规范,保证免疫质量。同时加强应急预备管理,加强预备队的培训。四是加强监管抓成效。为了确保规模养殖场等防疫重点部位的免疫工作,制定了《规模养殖场免疫监管方案》,与各规模养殖场签订了《管理目标责任书》,明确以乡村防疫员为监管主体,实行包片、包村、包场的“三包”责任制和定人、定事、定点、定场、定时的“五定”管理制度。印发《规模养殖场免疫监管记录》,督促规模养殖场户落实常年自主按程序免疫畜禽,定期开展场区消毒,规范处置病死畜禽,健全免疫档案等,确保免疫标识和免疫档案记录相统一,做到责任到人、监管到位。
抓监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2011年,瘦肉精案件引起全国上下高度关注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此,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县委书记、县长、分管副县长亲自过问,要求务必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高度重视,经费保障。县政府拿出专项经费,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环节中的各项监管工作经费。2011年先后安排落实监管经费27万元。二是强化宣传,提高认识。组织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活动,利用电视、报纸,广泛宣传“瘦肉精”及病害畜禽产品的社会危害性,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提高了广大群众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系统认识。三是严把检疫关口,确保放心安全。重点落实“三道关口”的监管措施,严把出栏检疫关、外调生猪出境监督检查关和屠宰检疫关,严把生猪出栏关,实行瘦肉精检验与产地检疫同步,用三种试纸条对出栏生猪实施批批抽检,并做好检疫记录。杜绝饲喂瘦肉精的生猪流出养殖场户;经过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的载猪车辆必须按规定经过“瘦肉精”抽检,检测合格后方可放行出境;进入屠宰场(点)的生猪必须经过“瘦肉精”检测合格后方可屠宰。
抓队伍,夯实基层基础
一是基础扎实。早在2005年全省乡镇机构改革时,该县就将畜牧兽医人员单列,拿出事业编制,全县定编定岗53名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属乡镇政府管理,保证了乡镇机构改革中畜牧兽医技术队伍不散。二是措施有力。2011年,该县按照省市《关于加快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意见》的要求,迅速行动,在全县16个乡镇区分别设立了畜牧兽医站,将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时定编定岗53名畜牧兽医工作人员连人带编全部划转县畜牧局管理,同时印发了《关于加强乡镇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通知》,统一了思想,强化了责任,落实了任务,保证了人员、经费和场所。三是队伍体系建设完善。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队伍体系建设中,该县注重基层队伍建设,加强了县、乡、村三级防控队伍体系建设,同时结合村级“六大员”建设,突出村级动物防疫员的配备,先后两批经过筛选、培训,选聘村级动物防疫员107名,形成了县、乡、村三级175人的稳定防控队伍。
拓视野,扩大服务领域
该县经常性地开展“送科技下乡”和科技咨询服务,在《今日新县》开辟“发展畜牧业,建设新农村”专栏,举办养殖场(户)技术培训班和经验技术交流会,每年受训农民、养殖场(户)达5千余人次。免费为养殖场(户)提供畜禽新品种,为规模养猪场提供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项目支持,开展草场资源调查,组织专家成立应急处置办公室,开通服务热线,扎实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鸡“二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多年来该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位居省市前列,其经验做法被省畜牧局在全省推广,受到县政府通报表彰。扎实做好动物检疫监督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确保了广大消费者吃上了“放心肉”,杜绝了“瘦肉精”、“苏丹红”、“孔雀石绿”、三聚氰胺等违禁饲料添加剂,维护了该县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蔬菜产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意见》,落实养殖业征地、落实规模养殖贷款贴息、奖励等政策,调动了群众发展规模养殖的积极性。
重提升,加强队伍自身建设
近年来,新县畜牧局局机关多次被授予市级文明单位称号,先后有1人被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1名干部走上领导岗位,1人荣任县人大农工委兼职委员,1人当选政协委员,8人担任市科技特派员,1人下派任村第一书记,3人任大学生村官,4人被评为“市、县级拔尖人才”。新县畜牧局作为重要参与单位培育的“豫南黑猪”新品种获得国家认定,并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新县畜牧局荣获全市畜牧工作目标管理优秀单位,被新县县委、县政府授予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暨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先进单位、跑项争资工作先进单位、统战工作先进单位、基层党组织中心组理论学习优秀单位、目标考核优秀单位、办公室工作先进单位。
展未来,咬定目标不放松
展望未来,新县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新县畜牧局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为导向,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用现代发展理念和工业化生产理念引领畜牧产业发展,用现代科学技术、科学手段、科学方式方法武装畜牧产业;把发展畜牧产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突出任务,作为承接拉动种植业发展的支撑点,推动加工业发展的杠杆和保障民生和富民强县的重大战略举措,把畜牧产业发展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使新县在鄂豫皖结合部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优质安全畜产品产区和商贸聚集地。通过建设生猪、肉牛、山羊、家禽四大产业聚集区,完善畜禽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饲草饲料生产加工供应、畜产品冷藏储运、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科技支撑等七大体系。到“十二五”末,使畜牧产业加工产值与养殖产值之比达到1∶1,畜牧产业总产值1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集聚区牧业产值达到8亿元,占牧业总值一半以上,畜牧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元,超过农业从业人员平均水平。
总策划:柳英昆 杨世田 冯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