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 炜

自1998年信阳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从本地工业落后的实际出发,确立了靠工业腾飞的战略思路,以期用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2007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信阳由工业小市向工业大市跨越的奋斗目标,为全市新一轮工业大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市深化改革,着力做大做强,紧抓项目,培育“新军”,推动信阳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5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主攻工业战略目标,抓住机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多措并举,以勇当中原经济区前锋为目标,认真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调整工业生产空间布局,加大企业技术改造与自主创新力度,加大传统产业升级力度,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工业整体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经济规模迅速膨胀,发展速度全面加快,产业结构明显改善,运行质量大幅提升,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总量不断增长,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445.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8%,较2006年的185.6亿元增加260.28亿元,规模总量显著增长。与此同时,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11年,全市工业累计增速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已上升至全省第六位。

规模以上工业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978家,5年间规模以上企业个数增加了2倍多。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2.6亿元,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工业增加值总量连创新高,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35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8.5%,5年间增加近两倍。

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85.6亿元,比2006年的305.1亿元增长近3.2倍,年均增长34.5%;全市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67.5亿元,同比增长28.5%;实现税金45.7亿元,同比增长40.6%,全市工业经济效益总体上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工业体系不断完善,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在全市工业增速平稳持续提升的同时,结构调整呈现出积极变化。一是高成长性产业增速快于平均速度。2011年,全市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增长22.9%,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5.2%,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2.2个百分点。二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总量大、增速高。2011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总量为21.36亿元,增长40.9%,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9.1个百分点,特别是信阳工业城台商电子科技园内泛蓝、天扬光电、东森科技等一批高技术企业陆续建成投产,改变了我市高技术产业以医药制造为主的格局。

5年来,全市工业行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形成了以食品、纺织、医药、建材、冶金、机械、电力等为主的八大支柱产业。2011年,支柱产业合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94.5亿元,占全市工业的77.4%,对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77.1%,拉动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9.2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增长较快,发展后劲增强。5年来,我市围绕“工业兴市”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不断优化投资环境,逐步加大工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狠抓工业项目建设。2007年至2011年,全市总计完成工业投资922.23亿元,其中2011年完成270.13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额的27.5%,比2006年增长2.83倍。其中大唐信阳发电机组建设、雨润集团生猪屠宰加工、黄国粮业食品加工、黄柏山风电场、航天车辆厂迁建、方浩实业珍珠岩深加工、福音纯电动汽车整车生产及零部件加工、泛蓝集团LED液晶电视生产、天扬光电液晶屏模组生产、合昌纺织公司精梳纱生产等一批项目的建设,为推进我市工业化的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了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