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5月31日电(记者 周 竟)“我不需要儿童节礼物,只希望有老师能一直留在这里教我们舞蹈。”这是13岁的小学生韩佳琦在日记本上写下的一句话。

韩佳琦的老家在河南省濮阳市农村,两年前她跟着打工的父母来到郑州市郊区东赵村。这个普通家庭希望女儿将来能考上大学或者学一门手艺,但韩佳琦迷上了舞蹈。“我喜欢跳舞,跳舞让我开心,并变得自信。”韩佳琦说。眼下,村上有家民办舞蹈培训班,韩佳琦是这个培训班的学员。

这个培训班一年的学费是1500元,每周双休日上课。尽管价格比市区的低了好多,但对于月收入仅两千多元、且有三个孩子的韩家来说,这笔学费依旧是沉重的负担。为了学舞蹈,韩佳琦选择自己赚钱,放学后她去马路边捡饮料瓶卖……她说,她的梦想是有一天能在北京某个大剧院的舞台上跳舞。

“我不怕苦、不怕累,但害怕老师丢下我们。”韩佳琦说。

韩佳琦所在的舞蹈班共有24个学员,都是附近农村家庭的孩子和外来务工子女,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单纯的舞蹈梦。而支撑他们梦想的是一位名叫曾庆的舞蹈老师。“之前也来过好几个老师,但都只教了几个星期就走了。因为教我们一上午,老师只能赚到30块钱,而在城里教上一小时,收入能达150块。”11岁的宋紫萱说,她担心唯一的老师也会因为收入太低而离开她们。

为了留住曾庆,宋紫萱和其他学员常会拿来自家出产的蔬菜、水果“贿赂”她,这群孩子甚至自作主张,为曾庆在村里找男朋友,以便留下她。

“我们种地的普通农民负担不起城里的培训费,但看到孩子这么喜欢舞蹈,又不忍心不让她学。”宋紫萱的妈妈李改凤说,农村的孩子学艺术面临两难。

“的确,受家庭条件和师资的影响,农村和外来务工子女学艺术在很多时候只能是奢望。”今年24岁、毕业于郑州师范大学舞蹈专业的曾庆说。

曾庆也来自河南农村。她说,这个民办舞蹈培训班是她的校友周大龙开办的,为支撑这个舞蹈班的运转,周大龙外出打工赚钱。“办这个舞蹈培训班不赚钱,其实早应关门。但我俩不忍心打碎孩子们的梦想,才一直坚持了下来。”曾庆说,在他们之前,也有人在村里办过艺术培训班,但都坚持不到半年。

“城里的孩子总是为学这学那的兴趣班而烦恼,但农村的孩子却时常连学习机会也没有。”曾庆说,与城里的孩子相比,这些农村孩子在训练上更加刻苦。去年,她带领孩子到洛阳参加“舞动中原”全国拉丁舞比赛,其中有两组孩子获得了新人组一等奖。

曾庆每个双休日坐两个小时的公交车赶到村里给孩子们上课,但她每月只能从这个舞蹈班拿到240元工资。为此,她不得不去别的舞蹈班带班。她说:“尽管我现在愿意留下来,但我给不了孩子承诺,而且我一个人能教给孩子的东西也有限。”

“孩子的梦想是珍贵的,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更多的组织来关心农村孩子的艺术梦。这些孩子不需要高档装修的训练场所,也不需要昂贵的器材,只需要有人能长期留下来用心地教他们。”曾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