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忠
清代大学问家纪晓岚在他的著述《阅微草堂笔记》中写了这么一则寓言:有一个官员,死后到阎王处报到,他说自己一生清廉,无分毫贪掠行为,虽无大的建树,但在所管的地方也没出过大的乱子,今天魂入冥府,理应位列仙班。阎王听后笑了笑说:“如果仅仅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在公堂上设一木偶,国家既不用发俸禄,也不用耗费粮食,甚至连一杯水也不用喝,岂不更胜于你?”这位官员听后分辩道:“我虽无功,但也无过,怎么就不能列入仙班呢?”阎王根据他一生的作为,掰起手指数了数说:“你在任期间,某桩冤案中因避嫌而不加干涉;某一重大事件因怕麻烦而一推了之;你为官一任虽无大的失误,但不为民造福,工作平平,没有大的起色……”最后阎王给他下的结论是:无功就是有过,不能位列仙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有些单位的负责人这么说:“我为官一任,虽没有给百姓创造多大福祉,但也没贻害于民,我一不贪赃,二不枉法,两袖清风,问心无愧。”这些同志仅仅满足于洁身自好,自诩为当代“清官”,还时不时地为未得到组织的提拔重用而鸣冤叫屈。
两袖清风,不贪不占,是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起码条件。这些品格是可贵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水平线上,工作平平淡淡,碌碌无为,一届任满,山河依旧,那岂止是“有功”“无功”可以概括得了的?你在位不尽职,贻误发展机遇;你在职不尽责,无视民生多艰;你只要俸禄而无所作为,败坏一方风气;你抛弃职守苟且偷生,积累社会矛盾……总之,无功,不仅有过,而且有大过,理应遭到人们的谴责和唾弃!
无功即是有过,这句话表面看起来似乎有些过分,其实一点也不苛刻。一个党员干部,不仅不应有贪渎行为,还应当为民造福、恩泽后代,踏踏实实为人民群众多做些好事实事,使这个地方或单位方方面面工作有较大的起色,在你卸任之后,你才能真正问心无愧地说:“我这一辈子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我没有辜负党的培养和人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