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近年来,由于加强了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在我国河南、湖北等地陆续发现了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病例,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该类病例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起病,多数患者伴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出现黑便、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绝大部分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不高或降低、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谷丙/谷草转氨酶升高、尿蛋白阳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我市的部分病例中发现了布尼亚病毒感染。鉴于目前没有最后确定病原,我们暂把这类疾病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怎么传播的?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传播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蜱可能是该病的传播媒介,蜱叮咬传播是可能的传播途径。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病原体在蜱体内发育繁殖,再叮咬人,病原体随蜱的唾液经口器进入人体引起发病。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有可能会导致传播,但具体传播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三、如何早期发现可能得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凡出现发热(体温≥38℃)伴血小板降低,或发热伴出血症状(黑便、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中至少一项),但未做血象检查或无血象检查结果的患者,医疗机构应尽快对其进行血象检查。
明确诊断为血液病等非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排除。
一旦出现发热,必须到乡卫生院及以上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若发现血小板减少,立即采集早期血,并立即转诊到县级以上定点综合医院救治,危重症患者转到市中心医院和解放军154医院救治。
四、如何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良好的居住环境是有效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重要手段。群众在野外劳作和外出旅游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具体防护措施为:
(一)野外劳作时要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
(二)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
(三)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劳动场所。
(四)一旦发现被蜱叮咬,要用镊子拨出,如出现发热,立即到乡卫生院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五)开展灭蜱灭鼠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清理禽畜圈舍,对家畜进行定期药浴杀蜱。
信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