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1月,鄂豫皖红军统一整编为红四方面军,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红四方面军成立后,在徐向前的指挥下,连续发动黄安战役、商(城)潢(川)战役、苏家埠战役、潢(川)光(山)战役,四战皆胜,共歼灭国民党军队6万人,取得了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随着“四大战役”的胜利,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到鼎盛时期,成为拥有主力红军4.5万余人、人口350余万人、建立了27个县级革命政权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其中信阳境内建立了8个县级苏维埃政府)。随后,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实行战略转移。中共鄂豫皖省委把留下的红军部队重新组建为红二十五军,率领苏区军民继续坚持根据地斗争。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罗山何家冲出发长征,成为第一个到达陕北的红军长征部队。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是从大别山走出的两支红军长征部队,从这里走出的红军把由信阳革命老区诞生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和《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两首著名歌曲唱遍全中国。

红二十八军是南方八省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中唯一成建制的红军主力部队。红二十五军奉命北上抗日后,为了集中力量坚持大别山革命斗争,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高敬亭临危受命,以光山、罗山、商城等县的地方武装为主,于1935年2月3日重建了红二十八军。全军1400余人,高敬亭任政委。与此同时,独具特色的党政军三位一体的武装工作便衣队,也在鄂豫皖苏区遭敌严重摧残的情况下蓬勃发展,成为深深扎根于苏区群众之中的坚强革命力量。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红二十八军在苏区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英勇转战于鄂豫皖边区45个县,牵制了国民党的大量正规军,歼敌18个营和大量小股敌军,粉碎了敌人的反复“围剿”,使革命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与此相呼应,豫鄂边区的革命游击战争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的领导下也逐步发展起来。1936年1月,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在信阳县(今平桥区)吴家尖山成立,开辟了豫鄂边区游击区,并长期坚持战斗,为以后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未完待续)

(本文由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