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的、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聚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实践。信阳市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拥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的区位优势,富有豫风楚韵的文化特色。近年来,我们抢抓新型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的契机,坚持运用“融合式”加快城市文化建设的进程,使城市逐渐由“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变,由“物质家园”向“精神家园”转变,成为中西部地区区域性城市的后起之秀。

群众文化与市政文化融合,激发城市活力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城市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特别是“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因此,城市文化建设要将群众文化与市政文化融合起来,让人民群众既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从大的方面看,城市文化主要由工业文化、市政文化、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构成,其中,国家政权机关是市政文化的主体。广义的市政文化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机关的活动;狭义的市政文化是指城市的国家政权机关对市辖区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在城市化进程中,市民永远是城市的主体。因此,城市文化必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城市的建设、发展要从平民出发,靠市民创造、为市民服务,市政文化追求要与群众的文化需求相适应,市政的建设方式要与群众的生活方式相适应。总之,市政文化建设要与群众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避免市政文化的指令性和群众文化的无序性。

一个有文化的城市,必然拥有较高素质的市民群众。因此,要以市民为主体,把塑造城市的价值观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来抓;把塑造新时期市民精神,与深化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相结合;把学习型城市作为城市文化建设内容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信阳在具体实践中,先后开展“学习总动员,读书我先行”、“文明中原大讲堂”、“传唱优秀童谣、做有道德的人”等文化活动,不断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热情,而且激发了城市文化的活力。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丰富城市内涵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1988年,许多国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法国巴黎发表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无疑是在呼唤世界文化的大融合。

每座城市都有不同的地理气候、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也必然有不同的景观、形象、空间以及氛围、气质、灵魂,特有的文化使之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城市特色。信阳这座城市已有3000多年历史,具有中原文化的正统性、兼容性、融射性、创新性、时代性,厚重的本土文化,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

外来文化是指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渐接受的别族文化。在当今的城市文化建设中,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城市的本身是由不同社会组织构成的复杂系统,规模越大、历史越长、其本土文化资源就越丰富。本土文化既是在深厚的风土民俗土壤中生成壮大,也是在不断汲取外部文化营养中丰富发展的,不能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立起来,也不能任由外来文化同化本土文化。要扎牢本土文化的根,防止强势文化的同化、低俗文化的污染和流行文化的冲淡,积极主动地把外来文化用作嫁接或者营养液,提升本土文化的质量。

当今社会,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使城市文化处在多方碰撞和融汇之中。城市文化建设既要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也要遵循城市建设规律。对于外来文化不能排斥,也不能漠视,对外来的优秀文化要学习、借鉴、融合贯通,有了宽容精神,有了包容性,也就有了城市文化融合的基础,才能从中把握原则,掌握主动、为我所用,城市的内涵就越来越丰富。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塑造城市个性

城市文化融合是个大趋势。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存在是文化融合的前提,经过融合又创造出新的文化,城市文化就在这种交汇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意大利都灵市市政建设总公司总裁安娜·普拉特女士说,文化是城市发展非常好的引擎,可以帮助我们做好都市再造。也就是塑造城市的个性。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品格。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现代文化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性质判断。现代文化是指人们适应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文化,其主要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存在着一致性和耦合性。因此,要把握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亲缘性和连续性,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传统文化不等于落后文化,要认识传统文化的宝贵,现代文化必须把积极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现代文化不等于先进文化,不能让低劣的所谓现代文化把健康的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挤占了、污染了。在现代文化的潮流中,只有以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和真正科学的态度,保护好城市自身的文化传统,保持城市发展的连续性,才能创造出城市恒久的文化魅力。

塑造城市文化个性要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坚持尊重历史,让文化个性从城镇历史性空间和历史性风俗中汲取成长的丰富营养;坚持延续文脉,把历史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融入先进文化的潮流;坚持自主生成,注重改善文化环境、培固文化基础、优化文化滋养,让城市文化在自主生长中形成鲜明的个性。

外在文化与内在文化融合,培育城市精神

季羡林先生说,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每个人的内心和谐。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目的也在于此。城市文化融合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渐变的过程中,只有外在文化与内在文化融合,才能达到人与城市合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己的内心和谐。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与品质,是一方市民认同的价值取向与共同追求。培育城市精神的内因是人,外因是城。因为,城市文化的外在形象由建筑、广场、街道、环境等形体语言所构成;内在素质则包括精神风貌、发展活力、文明程度等因素。只有把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和谐统一地塑造成一体,才能让城市文化的“意境之美”活起来。

对于市民来说,城市的又好又快发展是外在文化的渐变,变得越来越为市民所接受;对于城市来说,市民素质的提高是内在文化的渐变,变得越来越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二者相融,就有了城市精神的生长坏境;如果二者相悖,就很难形成形神合一的城市精神。信阳近年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级生态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十佳宜居城市等荣誉称号。实践表明,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实现文化自强。

因此,培育城市精神要形成内在文化与外在文化相融合的“自觉文化”。外在文化方面,要大力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培育形成良好的城市风貌;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培育形成良好的城市品格,挖掘城市社区的文化资源,发展繁荣文化产业;内在文化方面,着重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构筑有特色的社会形象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等活动,让城市成为市民的精神家园,让市民成为城市生长的精灵。只有这样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才能培育形成良好的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