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豪

在离我们很近的民国时期,谈读书几乎可以说是时髦的话题。鲁迅是谈过的,他的弟弟知堂先生何止谈过呢,还有一部至今流传的《知堂书话》;梁启超、陶行知、夏丏尊、朱光潜等先生,也都有谈读书的篇目流传着。

这应该成为一个很好的传统延续下去。于是,在2012年的世界读书日到来之时,时报记者遍寻名家,从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等领域里,请出一两位精英或者说“用心阅读的人”,听他们说说自己的“读家秘方”,并推荐好书。这些“秘方”里,有他们阅读的经验之谈;推荐书单中,有你可能从未涉猎的“仙境”。需要补充的是,当著名书法篆刻家钟国康先生知道我们要做读书日特刊的想法后,欣然题字助兴,在此感谢!

为什么读?这问题令人头痛,怎样回答才不令人生厌?古往今来的很多名家,都进行过细致深入的解答。但在我看来,都不够浅显易懂。用大白话大概可以这样说的:如果你贫穷,读可创造机遇;如果你富有,读可追逐超拔;如果你聪慧,读可快速精进;如果你驽钝,读可勤能补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正是谋取那一湾清亮活水的好渠道。“一个人是要有基础的,就像一个国家需要基础设施,一个人也要有最基本的阅读上的积淀。如果说,一个人的一生有30本书垫底,那么可以说一半的人生就能勉强对付。”学者崔卫平女士的这番话,大致也道出读书的妙处了。

读的为什么是书?有人说可以读云、读花、读人、读世界。写《阅读史》的加拿大人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说,农夫阅读天空以测天气,渔夫将手放入海里以测海流,情人还可在被窝里用手阅读对方的身体,这很有趣,司马迁、徐霞客遍览名山大川也算一种阅读,但我辈都是凡胎,争论半天,人却安坐斗室,这就是宿命,大多情况下,只有令人深思的好书才能让人脱离褊狭。

读什么?青灯黄卷,偶尔还有个绝色狐妖从窗户飘进来的时代过去了,举目四探,随手成书,iPhone、iPad、Kindle,微博、网络……信息渠道和信息样式越来越丰富多样。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以来,手机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增幅超过17%,当读不成问题时,读什么就更难抉择。

解决此道的关键,仅在于行动。没有什么书是必读的。从今天起,让我们更加关心书本和粮食,根据你的兴趣,找一本好书。当你找到时,那一本书自然会把更多好书牵引到你身边,把无数书友带到你身旁。到那时,我们把酒话桑麻,坐而论道,愿爱书人和而抱团,唱而不同,美其名曰——“读唱团”。

(据《都市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