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小茶叶大形象”是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今年信阳第二十届国际茶文化节期间作出的重要指示,也是在信阳第一次这样指出的。这项指示与去年同期卢展工指出的“小茶叶大产业,小茶叶大民生,小茶叶大文章”连在一起,就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次飞跃,由物质到精神的一次升华。由此可见,“小茶叶大形象”不仅对信阳,而且对全省、乃至全国来说,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重大的意义,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要站位全局、提高认识,只有把茶产业发展好,才能将大形象树起来。
一叶知秋。通过“小茶叶”树立“大形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任何一个人、一家企业、一种品牌、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一个地区特色产业的综合反映,它表现在拼搏的形象、创新的形象、文化的形象、诚信的形象、惠民的形象等等。这种“大形象”,来自茶叶的培育、采摘、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来自茶农、茶企、茶商、政府职能部门的积极作为。因此,这种形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群众。
好的形象来之不易。信阳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仅茶文化节举办20年来,信阳的茶产业发展令人瞩目:不仅茶园规模扩大一倍,而且经济效益成倍增长;不仅享有巴拿马金奖,而且荣膺中国十大名茶、中国驰名商标;不仅有信阳毛尖享誉中外,而且“信阳红”后来居上,一红一绿,比翼双飞。信阳茶产业,不仅成为“中原经济区区域增长极、战略支撑点和改革试验区”的一枝奇葩,而且反映了信阳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良好形象。
必须清楚,好的形象难树易损。小茶叶同大多农产品一样,生产周期长,效益增速慢,提升品质难。如果小富即安不发展,就会有损拼搏的形象;如果抱残守缺不突破,就会有损创新的形象;如果不能保证食品安全,就会有损诚信的形象;如果不能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会有损惠民的形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应当牢记在心,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维护形象的同时,更加注重塑造新的形象。
“众人拾柴火焰高。”树好“小茶叶大形象”既有内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但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只要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务实发展,积极作为,信阳的形象就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美、越来越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