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生力
茶要细啜。自从茶圣陆羽《茶经》问世以来,饮茶已成为国人的习惯,以致茶成为国饮。
经过历代茶艺的不断探究,饮茶由止渴生津、消暑去夏的生活生理需求上升为茶道、茶文化。沏茶、斟茶、饮茶十几道繁琐工序是不能被平常人所固守的,一般的百姓咕咚一大杯茶灌进嘴里,吞进肚里,图的就是一个解喝,至于是西湖龙井还是信阳毛尖,根本没有品尝出来,有时还不如直接喝白开水来得痛快。其实,即使平常饮茶也有诸多讲究,茶叶容易被别的味道所侵蚀、淹没,保存而且受湿度、温度以及封装的影响,敞开三天就要跑气,如同饭馊了一样不能啜饮。夏天三十几度的高温,敞在外面几天下来碧绿的信阳毛尖就成了如同红糖水一样失去清香,不堪啜饮。真正喝茶,以九十几度新开水洗过茶为宜,第一道水后一般味道并不明显,到第二道它的品质才能凸显出来,味道最好在第三道。我们饮时,用银钱大的小杯最好,倘使大杯,一口也要微沾嘴唇,吮取一小口,含在嘴里略微五六秒品咂一下方可入肚,而后舌尖到舌根仔细回味茶的品相,那是再好不过。茶不过淮河,难怪淮河以北的人对于鉴赏茶叶品质不如江南的,然因是那里的水不适合沏茶,再好的茶也泡不出原有的风味、口感来。
酒要慢饮。酒文化是过去文人在酒令中逐渐兴盛起来的,以某物某韵开始,一桌人每人一句接续下去,被难住的人自罚一杯,赢酒者甘愿,大家也乐意。到了上世纪后期,酒令多以猜拳行令为主,一人打一关,少去了文化内涵,但也能一人行令满桌唱和,好不畅快。可能是因为时代速度在加快,现在,指头大的小杯几尽绝迹,二两半玻璃杯一人分得一杯,三几口下肚,酒的醇香甘冽找不到,留在口里的则是无比的辛辣。上世纪90年代,我应酬较多,陪客从早到晚,有时走马灯一顿赶几趟场,谈酒色变,既使低度的啤酒也难以招架。一次,同事教我一个办法,把啤酒倒在拇指盖大的小杯中,比杠子、老虎、鸡吃虫,别有一番风味,试着果然不错,把啤酒品得如同茅台一样有滋有味。
人生也要慢品。喝茶,饮酒,吃饭,是物质生活的一部分,慢慢品尝不乏滋味的奥妙;漫长人生中是精神的层面,慢慢品尝也是别有洞天。人生也同品茶品酒一样,关键在过程之中,做事情只有亲历亲为,才能感受到它的酸甜苦辣和之后的回味。生活富裕了,节奏加快了,我们更应调整好心态,慢享人生。切不能像如今的饮酒方法,三下五除二地满满一杯一口到中央,再一口到地方,而虚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