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锐
自茶文化节举办以来,不仅让茶农的腰包鼓了起来,而且也使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月18日,记者在浉河区董家河镇采访时,茶农朱发阳告诉记者:“要不是茶叶节,我的生意也不会做的这么大。”
朱发阳是浉河区董家河镇白马山村的一名普通茶农,从小跟着父亲学炒茶,村子前的山坡上有几十亩自家茶园,凭着对炒茶的爱好,他这一干就是十多年。朱发阳凭着自己过硬的炒茶功夫,靠着自己的诚实守信,慢慢地在市场上站稳了脚。随着连续多届茶文化节的举办,信阳毛尖茶的价格也在逐年攀升,他家的收入也在逐年增多。朱发阳告诉记者,茶文化节让信阳毛尖茶在全国更加出名了,茶叶也一年比一年更加好销售,特别是这几年,茶叶都是供不应求,茶农的收入是直线上升。现在他家的流水账每年就有200万元左右,渐渐富裕起来的他,卖掉了原来的土坯房,在街上买了新房,家里也添置了两辆小汽车,每到春茶开采季节,都要聘请大批采茶工和炒茶师傅,来帮他采茶炒茶。朱发阳的生活只是浉河区董家河镇众多茶农的一个缩影,像他一样富起来的茶农在董家河镇还有很多,董家河是名茶之乡、茶叶专业示范镇,全镇现有茶园15万亩,人均近4亩,年产干茶300万公斤,产值8亿元,茶农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这里山以茶绿、水以茶清、人以茶富、镇以茶名,著名的车云、集云、云雾、天云、连云五大产茶名山就在这里,是优质信阳毛尖茶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也是信阳红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茶文化节的举办,让董家河镇受益匪浅。
在董家河镇采访时,该镇党委书记范正清告诉记者,通过茶文化节的举办,受益最大的就是我们基层。首先是茶农变富了,1992年时我们镇茶农每亩的收入是1500多元,而通过茶文化节的宣传造势,通过茶叶远销海内外,通过发展红茶,现在茶农亩均收入达到6000元。目前,全镇紧紧以茶文化节为依托,把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大力推进无性系标准化茶园建设,培育龙头茶企,探索发展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农的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茶农增收,进一步转变生产方式,努力将茶文化节的巨大无形资源优势,转化为信阳茶经济的强大活力、动力、实力和竞争力,逐步促进茶企增效,茶农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