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童
“新中国60年最具投资价值县”、“外商眼中河南最佳投资城市”、“河南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优秀县”、“河南省首批重点管理扶持工业集聚区”……这一系列的荣誉都属于息县,属于5年之间从无到有的息县产业集聚区。
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之前,息县的工业发展到了惨淡的低谷,这个人们眼中的农业大县、中原粮仓,工业不景气似乎显得自然而然。
“农业大县,如果仅仅靠农业来发展农业,将永远是脆弱的农业。”2006年,息县县委书记张富治到任之初,面对几乎零起点的息县工业状况,深思熟虑,“而工业要发展,优化环境是前提。只有以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尊商、亲商、安商、富商,才能把项目引进来、开花结果,也才能迎来工业大发展。”
息县由此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全县干部被广泛动员,“要我招商”变为“我要招商”。招来的客商留得住、发展得好成为该县县委、县政府的主体工作,广受称道的息县优化发展环境之“三把刷子”应运而生。
第一把刷子就是“三级三色”督查令,即对未按时限要求完成督办事项的单位,分别由县主管领导、县纪委书记、县主要领导,下发黄、橙、红“三级三色”督查令,督查令下发后仍未完成的,分别给予单位主要领导诫勉谈话、党政纪处分、就地免职处理。几年来,该县共下达了黄色督查令27起,橙色督查令1起,都是招商引资项目遇到的急难重问题。招商引资成了全县最重视的工作,至今未出现督查令下达后不能解决的问题,也没有启动过红色督查令。
督查令实施后的2009年,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综合考评中,息县被授予“全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在全市作风建设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考评中,息县名列全市第一。2011年,全年“三级三色”督查令没有下发一起,所有督办事项全部整改落实到位,息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由管理走向自觉。
张富治说:“工作都有一个让我做和我要做的问题。招商引资不是按部就班就行,全县干部都要积极想做好才行。”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2007年,息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第二把刷子——民主测评正式启动。每季度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业主、基层群众中随机抽取200名义务监督员,对具有服务和执法执纪职能的80个部门执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进行综合测评。测评结果当场公开,奖优惩劣。4年来,该县共有44个单位上台检讨、13个单位“一把手”上台领黑旗、15个单位获得奖金。动真格的民主测评就像“紧箍咒”一样,使各被评单位不敢有丝毫的松懈。2009年,合昌纺织签约落地,这个投资9.8亿元的企业从签约到投产只用了7个月时间,创造了投资佳话,被誉为“息县速度”。
“我们说扩大招商、以商招商,关键是要做客商的贴心人。”息县县长余运德说,“很多时候,我们是通过服务感动客商而办好了许多事情。”
对落户企业,一切烦琐的事都由当地职能部门化整为零,实行企业与部门“零接触”成为息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第三把刷子。每年年初,所有涉企部门都必须立下“零投诉”承诺书,即保证不因为服务企业不力而被投诉。最早入驻的海虹陶瓷在对“零接触”、“零投诉”的认可下,积极联络远方陶瓷来息投资,如今息县产业集聚区已有专门的陶瓷工业园。
“三把刷子”催生了息县的项目磁场。今天的息县产业集聚区,已入驻企业71家,有着8平方公里的规模,达到县城规模的1/3。2012年可望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20亿元,在新的产业图谱引领下已然成为息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