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锐
城市公厕,以其合理布局、整洁卫生、功能服务,已经成为社会的文化符号之一,它充分体现着一座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城市公厕有了极大改善。特别是一大批新型公厕在城市的出现,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由于极少数市民素质问题,部分公厕屡遭破坏。据市环卫处主任张涛介绍,有些公厕虽经多次维修,但其功能却遭到破坏。所以,他建议市民,要爱护公厕,因为公厕既是公共设施,也是市民解急的必去之处。
张涛告诉记者,自2007年至今,为解决我市中心城区部分地域公厕布局不合理现象,完善公厕的内部设施,使中心城区公厕数量、档次、管理、服务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不断满足广大市民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数千万元,拆除改建旱厕,在城区繁华地段、人流量较大的广场、公园、公共绿地及背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段,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完备设施的公厕,并免费向群众开放。可以说,这些外观别致,配套设施齐全的公厕,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市民如厕难的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有市民抱怨有些公厕在早晨、中午的时候上锁,致使部分市民难上公厕。对此,记者到平桥区琵琶台、平桥区世纪广场、浉河区八一路步行街、浉河北路等地方的公厕了解情况。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公厕大多数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群众开放了,但是也有个别的公厕存在中午锁门的现象。对于这些问题,市环卫处公厕办主任李乐云告诉记者,一般市管公厕开门时间是5时30分,关门时间冬天是22时30分,夏天是23时30分。之所以采取这些措施,主要是从管理公厕的角度考虑。因为部分市民如厕后,并不考虑公共卫生和设施保护。有些市民如厕后,还专门破坏公厕设施,有的地方的公厕仅水龙头一个月就要换上七八次。仅去年一年,全市公厕设施维修费用就花去50多万元。
在采访中,有市民向记者反映,有些公厕的卫生也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待改进。针对这一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公厕的使用量大,如厕人群的素质层次差异大,公厕的设备容易损坏,卫生不能保持等原因,使得免费公厕的管理有一定的难度。浉河北路一名公厕管理员告诉记者,这一带的公司、饭店多,所以人相对就多,有的进厕所,难免会把地上弄上水,也有些人素质不高,上完厕所不冲水,总之,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市内有些公厕卫生之所以差,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此公厕既不是市环卫处管理,也不是办事处管理,而是处于“真空”地带。记者在长安路大洋市场内的厕所看到,该厕所臭气熏天,难以入内。根据周围的商户介绍,这个市场原本属于企业管理,自大洋市场承包以后,这个公厕就长期无人管理,原本的便民设施成了“卫生死角”,不仅无法便民,还成了影响附近居民的最大“污染源”。针对这些问题,张涛告诉记者,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是要明确责任,界定管理权限。不然,责权不明,就会出现公厕“卫生死角”。他呼吁,公厕是全市市民的,既需要各级负责,更需要全体市民的维护。只有大家共同来维护公厕,“方便之地”才会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