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琳 魏 然 贾瑞君
2012年,保障房开工建设的目标是700万套以上,在建规模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保障房该怎么建?如何分配?谁来出资?怎么管理?5名政协委员侃侃而谈。认为,应支持社会资本投入保障房建设。
今年保障房建设规模将达历史高位,资金缺口怎么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委员说,大中城市里,经济适用房主要保障对象不是生活非常困难的那部分家庭。这个认识如果确定的话,融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保障房必须作为地方政府长期持有的资产来经营,建设标准应当适当高一点。应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包括社会资本来投资建设保障房。开发商可以和地方政府共同持有保障房的产权,地方政府也可以用未来出租保障房的部分来补偿投资者。
许多房地产企业现在认为参与保障房的建设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只是在尽自己企业的一份社会责任。对此,民革中央人资环委副主任田在玮委员说,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肯定比商品房开发利润低一些,但也并不像有些企业认为的那样,根本没有利润可言,只是利润比较少。政府应该从政策角度上大力支持。
当前不少人认为,目前各地保障房建设普遍存在仓促上马、急功近利的倾向,但是对融资渠道、建设管理、质量监督、住房分配、退出机制等方面都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系统规划。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委员认为,需要搞清楚哪些人需要房子,谁来负责供应,房子的权属归谁,怎么分配、怎么流通、怎么管理,都要说清楚。
国土资源部已经批准了在集体土地上试点公租房建设的方案,并在北京唐家岭展开试点,刘克崮对此表示欢迎。“我们缺土地,特别是城市土地更缺。”他调研过北京南口、昌平的小产权房,认为一定要把城郊集体土地的资源纳入到城市居民住房建设的资源中,这样就盘活了土地资源。
李稻葵认为集体土地上建公租房必须搞清三方面问题:房子给谁住、权益怎么分、谁来管理。最后他强调,“集体包括一个村庄的村民,在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的过程中,每个村民要知情,每个村民要参与!”要避免由个别村中的所谓“代理者”代替村民行使权利。这件事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非常难。“一旦做不好,会留下无穷无尽的隐患!”
(摘自《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