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近几年全国部分地区持续干旱,河南也在其中。在这种情况下,信阳人又是如何应对的呢?对央视节目主持人提出的这一问题,郭瑞民代表说,这几年,信阳和全国一样,都面临着干旱的威胁。对此,我们一直采取“增、打、提、蓄、引、管、节”等多项措施,积极抗旱,取得良好效果。“增”,就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打”,就是在适宜井灌地区打井;“提”,就是提水,留住过境水;“蓄”,就是加强塘堰坝等小型蓄水工程改造,增加蓄水量;“引”,就是通过开挖渠道,引山间泉水;“管”,就是加强大中小型水库及其它水源的管理调度;“节”,就是建设节水灌溉工程,节约用水。通过这些措施,确保抗旱用水。

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看起来是件小事,实际上是件大事,因为涉及到那里的农民增收问题、幸福问题,也关系到国家水利建设是否惠及每一个角落的问题。对此,郭瑞民代表说,灌区灌溉从水库到田间,有“干、支、斗、农、毛”五级渠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农田灌溉网络。如果把干、支渠比作农田灌溉的“动脉”,那么,农、毛渠就是农田灌溉的“毛细血管”,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就是要打通农田灌溉的“毛细血管”。为让农田灌溉的“毛细血管”都畅通无阻,我们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投入上,我们通过争取中央和省投资,加大市、县各级财政投入,吸引用水户自筹资金投入,拓展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融资渠道,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建设上,我们坚持以项目作为支撑,通过“以奖代补”、招商引资、“回归工程”等多种形式,引导、带动广大农户积极投身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管理上,我们从改革产权制度入手,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行拍卖、租赁、承包,解决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责权不明、管理不善的问题;在使用上,我们通过建立完善农民用水户协会组织,走“灌区+协会+农户”路子,全市建立了393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参与农户53.7万户,管理灌溉面积近300万亩,协会充分发挥了组织协调作用,保证这些水利设施发挥应有作用。

通过“农民用水协会”,“让群众用上‘明白水’”。两位农民介绍后,郭瑞民代表说,目前,信阳正在进行农业灌溉用水补贴的试点。比如商城县已在去年将县内两大灌区的农业水费中的基本水费纳入了县级财政预算,实行了农业灌溉用水补贴。随着市县财政收入的增加,我们将逐步把农业水费中的基本水费全部纳入财政补贴范围。

对信阳农田水利建设的未来,郭瑞民代表说,要全力建好出山店水库工程,这是信阳几代人的梦想。让我们高兴的是,出山店水库工程, 在2011年7月份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复,工程建设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850万信阳人特别兴奋。出山店水库是一项防洪兴利的重要工程,是一项抗灾富民的民生工程。它建成后将彻底改写淮河干流上游没有洪水控制工程的历史,再加上淮干一般性堤防加固,可使淮河干流王家坝以上防洪标准由目前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防洪减灾灌溉兴利效益巨大。

乔新江就信阳解决“病险水库”问题与央视节目主持人进行了交流。乔新江说,近年来,信阳抢抓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投资25亿元,对包括南湾水库在内的190座水库实施了除险加固,新增和恢复水库库容18.5亿立方米;对大型灌区实施了64期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增灌溉面积4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10万亩;对全市4条中小河流实施了治理,行洪能力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