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是核心。“三化”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在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我市将着力在高标准粮田、农业产业化集群、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综合改革等六个方面深入推进,经过努力,把信阳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特色产业集聚区、特色农业优势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城乡统筹先行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

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在未来一段时期,我省将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国家重大战略,持续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这次“两会”赋予了全省人民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性重任。

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是核心。“三化”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基础。我市将围绕中原经济区战略的核心任务,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经过努力,到2020年把信阳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特色产业集聚区、特色农业优势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城乡统筹先行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

一、启动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打造国家粮食核心区

粮食生产稳定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要认真落实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战略工程赋予河南的重要任务,加快推进粮食核心区建设。我市将重点启动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一要明确目标任务。按照“科学规划、综合配套、稳定面积、规模经营、集中投入、主攻单产”的原则,规划建设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高标准永久性粮田。结合我市实际,集中打造650万亩高标准粮田,经过建设达到平均每亩年产吨粮标准,确保2020年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到130亿斤。二要合理规划布局。以列入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的重点县区为主,到2020年建成650万亩高标准粮田。其中450万亩平均亩产吨粮的高标准粮田,200万亩水稻—油菜两熟高标准粮田。具体分布为:淮北平原区100万亩小麦—玉米两熟田,经过建设平均亩产小麦500公斤、玉米500公斤;淮河与312国道之间中部垄岗丘陵区350万亩水稻—小麦两熟田,经过建设平均亩产小麦400公斤、水稻600公斤;312国道以南的浅山区200万亩水稻—油菜两熟田,经过建设平均亩产水稻700公斤、油菜200公斤。三要统筹使用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资金投入,统筹安排项目。通过先建后补、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吸纳社会资金向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集中。要用活用好涉农政策,使不同来源、不同渠道的涉农资金集中用于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四要健全配套体系。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统筹推进水、电、路、林等田间生产设施建设和村庄规划布局,配套建立农业服务体系。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要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好田间工程,提高耕地地力,健全防灾减灾体系;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建设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集成技术推广应用,搞好技术服务;要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农业机械化率。五要促进规模经营。建立土地流转机制,支持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防病,统一管理,统一机收,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要努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提高粮食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六要实施高产创建。各县区每年度要重点选择2个乡镇整建制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统筹项目安排,加快建设进度。要在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区域内,突出抓好粮食高产创建,实行良种良法相配套,挖掘增产潜力,实现单产新突破。要立足抗灾减灾,抓好科学管理,努力确保夏粮、秋粮双双获得丰产丰收,促进粮食稳定持续增产。

二、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做强特色产业集聚区

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推进农业现代化、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抓手。一要制定发展目标。根据我市实际,到2015年要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10个、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5个、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2个;到2020年要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30个、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10个、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5个。二要确定发展重点。围绕发展目标,按照“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的原则,重点选择基础条件好、比较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主导产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我市将重点培育建设优质稻米、弱筋面制品、茶叶、植物油、畜禽、水产品、花卉苗木、中药材、果蔬、林产品等十大产业集群。三要做强龙头企业。突出抓好“百户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对年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10家重点龙头企业集团、年销售收入5000万至1亿元的20家成长型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下的70家中小型龙头企业,进行分类规划和指导,争取项目建设,提高企业实力。四要做大生产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根据十大产业集群发展要求,集中抓好优质水稻、弱筋小麦、茶叶、“双低”油菜、特色畜禽、水产品、花卉苗木、中药材、蔬菜、林果等十大产业化集群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土地整治、道路交通、流通设施、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五要叫响农业品牌。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支持龙头企业推行ISO9000、ISO14000、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强企业管理。强力推进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工作,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国内国际市场公认的知名品牌,叫响信阳农业品牌。六要健全市场体系。依托优势产业,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现代农产品交易公共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区域农产品物流中心。加强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与控制,把全市建成无规定疫病区。建立农产品检测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实现全程监控。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深入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大特色农业优势区

我市特色农业资源丰富。要立足特色,发挥优势,深入开展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使特色更特、优势更优。一要加快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带。在南部山区建立茶叶、特色林果、食用菌基地;中部垄岗丘陵区建立优质大宗粮油作物水稻、油菜和花卉基地,以及畜禽养殖基地;在北部平原区重点建立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生产基地;在沿淮易涝区积极建设水禽、柳编等生产基地。二要加快优化一产内部结构。稳定发展优质粮食作物产业,水稻面积要稳定在680万亩以上,突出发展超级杂交水稻;小麦面积逐步增加并稳定在500万亩以上,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专用小麦。加快发展优质经济作物产业,建立300万亩“双低”油菜、80万亩优质花生、20万亩优质棉花、65万亩优质无公害蔬菜和10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加快发展优质畜禽产业,建好以华英鸭、固始鸡、固始白鹅、豫南黑猪、信阳麻鸭等为主的养殖基地。继续壮大以华英、三高等为代表的重点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加快发展优质林果产业,建好以板栗、银杏、杨木、杞柳、石榴、草莓等为重点的生产基地,进一步支持壮大饮品、制板、柳(藤)编等加工生产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信阳茶产业,开发新茶园,提升老茶园,加快信阳毛尖茶叶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信阳“红”、“绿”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水平,进一步推动中国茶都建设。加快发展优质水产业,稳定提高水产养殖面积和养殖质量,着力建好南湾鱼、青虾、甲鱼等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基地,培育和扶持宏润等龙头企业发展。三要加快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重点发展我市进入国家级、省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超级杂交水稻、弱筋小麦、“双低”油菜、茶叶、花生、棉花、紫云英、花卉苗木、蔬菜等优势农作物,建立生产基地,向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农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必须把农业科技进步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依托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建设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分中心,为粮食增产提供科技支撑。加快建设以县区农技中心、乡镇区域站或农技站为骨干,以村级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协会为纽带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二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逐步建设形成以市检测中心为骨干,以县(区)检测站为基础,以乡(镇)检测室为补充,市场、超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检测员(点)为配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认证体系以及监管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与推广,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三要加强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全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重点加强县区、乡镇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重大植物疫情控制和阻截能力、基层植保专业化服务体系等建设,实现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数字化、防控专业化和疫情控制区域化的防控能力。建立公共植保的社会化服务机制,组建机防专业队,逐步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的社会化服务。四要加强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整合资源,科学规划,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构建现代农业信息发展架构,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综合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信息载体的“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加快建立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编辑发布和快捷服务相统一的现代农业信息化工作机制。五要切实提高农村劳动者科技素质。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建立教育、农业、扶贫、劳动“四位一体”的职业教育体制,提高人口素质。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积极探索实行农业劳动者持证上岗制度,鼓励有文化和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五、积极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建城乡统筹先行区

我市是农业大市,目前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之中。“三农”问题突出是现阶段制约“三化”协调发展的最大症结,其根本出路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鼓励农民有序进城,安家落户,真正转化为市民。新型农村社区是现代城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要继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继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好以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基础设施为主的产业能力建设,以路、电、水、气等为主的生活设施建设,以教育、卫生、文化等为主的社会事业建设,以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乡村社会风气转变、农民素质提高为主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以村民自治为主的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快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和谐新农村建设,尽快缩小城乡差距,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二要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凸显。农民在解决温饱、基本实现小康之后,对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型农村社区,就是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这些要求,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或者是由一个行政村建设而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要坚持新型城镇化引领,在工业化、城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率先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借鉴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取得成功经验的“城镇开发建设带动”、“中心村建设带动”等模式,按照“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有序开展,优先推动城郊村、城市新区和产业集聚区以及不适宜居住的偏远山区的村庄,通过迁并改造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六、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设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

农村改革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加快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力度,在重点实施“六项突破”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八项改革。农业部门将集中力量,力争在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一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长期稳定,逐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好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要依法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搞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和完善纠纷调处机制,完善仲裁程序、方法和制度。探索建立农村物权抵(质)押担保机制。当前要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二要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要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建立起土地流转有形市场,扶持培育土地流转中介组织。要规范流转行为,建立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的制度体系,支持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转让、委托、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开展土地流转,培养种植、养殖大户,促进土地规模集约经营。三要持续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大力扶持发展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兴办各类专业协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跨行业、跨乡镇、跨县区发展,建立农民专业合作联(总)社,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的开放性。探索农民专业合作从生产销售合作向生产要素合作发展的新模式,重点发展土地、金融、技术合作。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联合经营,形成利益共同体,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四要不断探索农业新型保险机制。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作物保险,逐步扩大政策性农作物保险的范围和品种。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农作物保险业务,探索成立农作物保险共保体。建立和完善农作物保险中介体系,探索发展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农作物保险组织。力争在2020年前建成比较完善的农作物保险体系,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保险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