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伴随着春天的绿色旋律,我市再次擂响对外开放的战鼓。于昨日召开的全市对外开放工作会议发出号召,要全方位拓宽开放领域,全面提升开放水平,持续深入推进大招商活动,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加快中原经济区和魅力信阳建设。
开放程度是一个地方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市强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深入开展大招商活动,开放型经济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对外开放还存在着区域、部门发展不平衡,招商引资项目质量不高,开放领域不宽,开放软硬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改善等比较突出问题。
把开放的大门打得更开,首要的是敞开思想之门。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全方位扩大开放,积极有效利用境内外资金,是破解发展难题、加快信阳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最有效、最综合的手段,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凝聚合力,举全市之力扩大对外开放,并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高水平推进对外开放,必须突出重点。就我市而言,当务之急是要大力开展产业集群招商。市委副书记、市长郭瑞民在全市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各县区、开发区和管理区要根据自身优势产业分别确定1个至2个主导产业集中招商,以产业集群招商带动产业集群发展,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想好说好、找准选准、谈成干成,决不能在招商中漫天撒网。这就要求各地在深入研究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规律的基础上,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把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与开展产业集群招商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一批在全省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高水平推进对外开放,重在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软硬环境。近年来,我市市场、区位、交通、人力资源等比较优势已开始凸显,已具备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和能力,眼下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是,建好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公共服务平台,真正发挥产业集聚区在招商引资中的主要载体作用。同时,要继续在产业集聚区推进“零阻碍”和“四集”(即情况集中咨询、项目集中办理、问题集中办结、投诉集中处理)服务制度,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开放永无止境。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是推动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只要全市上下选准方向,努力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求实求效,就一定会迎来全市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的喜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