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4名“驴友”在贺兰山苏峪口风景区登山时被困在一处50多米高的悬崖上20多个小时,后经多家救援部门联动,耗时8小时才被救出。事发于一个月前——1月16日。
仅仅半个多月后,2月5日,又有一名“资深”户外登山爱好者在贺兰山滚钟口景区迷失方向,困于山中,经过工作人员8个多小时的救援才脱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每年都会参与救援五六批被困“驴友”,每次对这些不守规矩的“驴友”实施援救时,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是什么原因让“驴友”一而再、再而三地敢拿生命冒险?在户外探险相关立法欠缺的情况下,如何让这些“驴友”在实现“自我超越”的情况下,也能负起社会责任?
技不如人 犟劲难改
1月16日,4名银川市户外运动爱好者在海拔2200米左右的苏峪口冰沟遇险,被困在高达50米的悬崖绝壁20小时。为了尽快营救被困者,银川市消防支队特勤一中队的13名官兵徒手攀爬至崖顶,固定好绳索协助被困者垂降至地面。因崖壁角度超过70度,救援工作可谓步步惊心。
这一事件引起当地媒体广泛报道,但还是没引起有些人的重视。2月5日,一名自称有着多年户外探险经验的市民被困贺兰山滚钟口景区,救援小组冒着风雪,找了8个小时,于次日凌晨2时35分将身体极度虚弱的被困者安全解救出山。
无社会责任感 被救不知感恩
这两起“驴友”被困事件,暴露出一些“驴友”并没有掌握户外探险的技能,就一意孤行,冒险为之。据救援部门介绍,被困在苏峪口的4名“驴友”,大多还比较年轻,有的甚至是第一次参加登山探险。同时,“驴友”的集体观念非常欠缺,像被困滚钟口景区的“驴友”,竟然在三九寒天,独身一人,冒雪探险,全然不顾他的个人英雄主义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后果。银川市一些资深“驴友”分析,不是“强驴”、偏当“犟驴”,是“驴友”被困的一大诱因。1月16日,为了让4名“驴友”摆脱险境,银川市动用了消防、林业、公安等多支力量,耗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
记者从银川市消防支队了解到,银川市消防支队动用两个中队30余名警力,出动救援车辆6台,前后耗时8小时;此前,10多名护林员、森林公安放下手中的工作,连夜进山,冒着生命危险终于在一处山崖上找到了被困者;10多名“驴友”闻讯而来,冒着严寒加入救援行列。银川市消防支队战训科科长王利民告诉记者,仅仅在将被困者从山崖上救下时,消防部门就不得不舍弃两根价值达8000元的救助绳,让人心疼不已。
不过最让人心痛的不是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是“驴友”获救后对生命的漠然,对施救者的冷淡。一位获救“驴友”下山时对已在山下等待多时的救援“驴友”说:“怎么没给我带点鸡血来?”当救援人员表示准备好了热水后,他又说:“我就喜欢喝凉水。”
当有人问起“这么多的人前来救援,是否应该向救援人员表示感谢”时,有位“驴友”竟说:“没啥说的,这是个什么事呀!”其他“驴友”均沉默不语。
犯错成本太低廉 “驴友”屡困屡犯
“驴友”群体屡屡被困屡屡再犯的背后,是犯错成本过低。
据记者了解,被困的“驴友”擅自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然已经违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然而,对违规者的行政处罚仅限于批评教育和罚款,且罚款幅度在500元至5000元之间。对于用价格不菲的装备武装自己的“驴友”来说,这点罚款不在话下。
同时,当前户外探险的“驴友”都形成了自己的QQ群,组织松散,一次户外探险从QQ群发起,不问姓名、不问职业,相伴而行。而队友素昧平生,团结协作精神自然被打折扣。个别“驴友”脱离集体独自行动,其他人碍于并不熟识,不好过多劝说。在违法成本如此低的情况下,没有约束力的驴友们,很容易信“驴”由缰。银川市消防支队战训科科长王利民告诉记者,“驴友”一旦被困,紧急救援是法律赋予消防部门的责任,消防部门救人是履行职责,不会让被困者埋单。但有关部门,应当针对户外运动方兴未艾的形势,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明确“驴友”冒险被困应当担负的法律责任。
组织“驴友”探险也并非没有法律风险。宁夏律师郭昌亮告诉记者,国家在这方面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驴友”探险的监管真空问题亟待引起立法部门的重视。从这几年全国已审的案子来看,已发生了几起“驴友”探险时遇难,组织者和伴游者被死者家属索赔的案件,法院支持了家属的索赔要求。
(摘自《法制日报》申 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