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 光
从事新闻工作这么多年,记者也积累了一些新闻敏感性:哪里有“鱼”,有多大,事前总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但此次采访信阳供电元宵节保电,本想到晚上抢修任务非常繁忙,但是记者却失算了。
在元宵节当夜,信阳遭遇寒流。由于我市没有集中供暖系统,居民主要靠用电取暖,所以,造成全市用电负荷急剧上升。“除夕的火,十五的灯”。在信阳民俗中,元宵节与春节同样隆重。不管贫富,所有的照明灯都要开一夜。加上预报说当天又要降温,并有4级到5级的大风。记者想,抢修人员又该忙了吧。他们一忙,就有新闻素材了。于是记者信心百倍地策划了一番。
记者将新闻采访人员分为三组。第一组蹲守应急指挥中心、95598客户信息服务中心,收集电网运行信息;第二组驻扎在平桥区,那里的配电网相对薄弱一些;记者则跟随配电服务中心副主任周保民,辗转各个重点抢修现场,抓“活鱼”。也顾不上吃团圆饭了,下午18点30分,记者准时来到配电服务中心,发现值班人员已全部到岗,严阵以待。周保民告诉记者,他们组织了40名抢修人员,另外,供电公司也组织了3个抢修队作为预备队供他们调遣,随时投入战斗。一看这阵式,记者就心花怒放:今夜一定有“戏”!记者来到值班室查询从95598传来的抢修指令,只两起,都是单户家中停电。“这些都是小活,估计你没赶到就已处理了。”值班员告诉记者。“没事,我等着。”19时,周保民笑着喊上记者。“鱼来了!”记者提上采访设备就跟他一起来到现场。现场已停放了两辆橙黄色抢修车。因是两相融丝都融断了,抢修人员张智菁爬到台架上,查看是否变压器出现故障,发现并无大碍,更换融丝恢复供电后,他将绝缘棒卡在变压器的散热片上听运行声音正常后才离开。“这个场景咋样?”周保民问记者。“凑合。”记者应道。“那你今夜可就要失望了——”“什么意思?”听他的“半截话”,记者追问一句。20点20分,信阳电网用电负荷升到120.4万千瓦。这应该是当天最高用电高负荷了。但记者在值班室依然接不到大的抢修任务。接连3起故障还是仅限于单户故障,都被巡逻在附近的抢修人员很快处理掉,把记者“晾”在值班室里。看到用电负荷已慢慢回落,电网依然平稳,记者开始心发慌:没有现场,怎么写新闻?难道真的要“泡汤”了?记者不甘心地询问在另外两路蹲点的新闻人员。得到的回答同样失望:“风平浪静!”直到23时,配电服务中心只接到9起任务,除了2起保险丝融断外,6起为单户故障,一起因孔明灯落在电线上,但未造成故障。记者这才留意周保民所说的“失望”可能含有深意。在记者的追问下,胸有成竹的他才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原来,针对除夕夜抢修较多的情况,信阳供电公司高度重视元宵节保电工作,先后下发元宵节保电工作的紧急通知,细化保电方案。他们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就开展大规模的消缺整改,调整8台变压器,更换2台分接箱和1000多米电缆。虽然采访失算,但是记者心里替他们感到高兴,但愿他们天天能如此清闲,居民安全可靠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