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茂

除夕、大年初一几日,不消说是最开心也最忙碌的;但正月初五“开小正”后,孩子们也还有感兴趣的事,那就是帮大人糊元宵节的花灯。

我这一房除了各村都有的龙灯外,最有特色的要算鼓子灯了。做鼓子灯须先用小篾片扎成边长尺余的正六边形的有如鼓子的竹架,再在正面和侧面糊上白绵纸,底部不用糊纸,便于插蜡烛,而顶上则空着出烟气。接着就在两边正面的白纸上画水墨画,内容是梅兰菊竹、琴棋书画、渔樵耕读,有的还写上唐诗。长辈们说,鼓子灯是我们田段村的特色花灯,自做自画不求人,体现了我们历代文风长盛不衰,是让各村各姓非常羡慕的特色花灯。长辈们一边画,一边还给我们讲过去画花灯、闹花灯的奇闻轶事。会写字、会画画的长辈多,不用多久,鼓子花灯便做好了。

正月十五元宵夜,花灯出发了。

孩子们兴高采烈,跟在后面追逐着。牌匾后边,走在最前面的是打狮队。那狮头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与“大面”互相戏弄,引得孩子们嘻嘻发笑。接下来的是龙灯,举龙头的后生高擎龙头灵活地舞着。儿时最爱看的是龙灯进大门或祠堂门,由于进门时龙头俯低,一些人乘机拔龙须,因为据说拔了龙须能给家人带来一年的好运。举龙头者躲东躲西,拔龙须者跟上跟下,真是好看。最有看头的当然还是鼓子灯。四个鼓子灯固定在一块桷子枋上,两块桷子枋之间又用短圆木灵活地拴上,便于转弯时行走,由一个后生扛着。走在笔直的大路上,夜色中,数十个鼓子灯,俨然就是一条长长的流动的画廊供人观赏。那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让观赏者啧啧称赞。长辈们说,从前元宵夜闹花灯至乾隆年间建造的古石桥高陂桥,鼓子灯走得特别慢,因为路两边有文人墨客驻足观赏,而我们有好花灯也特意要展示展示,让别人仔细观看。据说鼓子灯经过家乡当年的太平巡检司及太平书院门前时,接灯的鞭炮放得最响,响得最久……

元宵节过去了,花灯也“化财”了。有无穷乐趣的过年此时才算真的过去,孩子们却仍然念念不忘,因为“儿时最兴是过年”啊!

(据《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