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三个转变 三项机制

信阳作为欠发达地区,工业总量小、层次低,农业结构差、实力弱,要想实现跨越发展,靠自我积累不仅难度大,而且过程漫长,因此,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必须“两条腿”走路,在练好“内功”的同时,必然需要借助外力,大力引进资金、项目、人才、技术和管理。

深知招商不易的信阳市主要决策者们,为确保大招商活动取得实效,自然就十分注重招商之后如何更好地为落地企业服务,三个转变就是真心实意服务企业发展的具体举措。

由服务项目建设向服务企业生产转变。项目落地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生产能力。后续生产服务对于一个企业站稳脚跟至关重要,我市把帮助企业开拓市场、解决流资、劳动用工作为后续服务的重点予以关注,组织开展银企、校企对接,搭建合作平台,拓展资金供需渠道,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比如,平桥产业集聚区在集聚区建立职业技术实训基地,吸收能工巧匠、科研人员、高级技师到校任教,针对各产业集聚区集中岗位、紧缺岗位培养人才。

由提供项目建设配套向提供生产服务设施配套转变。我市由提供项目建设的“四通一平”,转变到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培训机构、法律服务、市场咨询、物流配送、金融等中介服务机构和商业、文化娱乐、医疗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截至目前,全市有12个产业集聚区分别建设了职工公寓和公租房,有7个产业集聚区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研发中心。

由提供发展保障向提供社会保障转变。我市由为企业提供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保障,转变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企业职工提供医疗、养老、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实现城乡一体,达到产城融合,以产兴城,以城促产。

在发展产业集聚区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要素的制约,对此,我市通过三项机制,很好地予以应对。

创新资金保障机制。鼓励各县区利用优势资产充实投融资平台,增强融资能力,壮大担保规模,目前,全市所有产业集聚区均建有投融资平台,共有38家中小企业进入全省“小巨人”企业信贷培育计划;同时,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公司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全面加强政银企合作,多元化筹集建设资金。

创新土地保障机制。我市着力提高产业集聚区土地投资强度,使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投资强度达到233万元/亩,其他产业集聚区达到180万元/亩;大力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标准化厂房要在4层以上,其他产业集聚区要在3层以上;做好省级重点项目报批工作,积极争取省直接配备用地计划指标;积极推进土地“三项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省政府批准的60个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村正在稳步推进,38个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规模28171.2公顷,新增耕地面积1609.05公顷,有效拓展建设用地空间。

创新用工保障机制。我市大力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重点从两方面破解用工难题:利用公共实训基地大规模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比如,潢川县产业集聚区积极探索“学校+公司+农户”模式,以潢川县职业技术学校为依托,与公司和农户紧密结合,根据要求,为公司培养对口技术人才,使公司成为学校实习基地,学校成为公司人才培养基地,实现利益共享;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就业,积极探索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向集聚区转移的体制机制;放宽户籍限制,建立完善农民工城镇入户机制并形成制度;通过在产业集聚区建设廉租房、公共租赁房,降低农村劳动力在集聚区就业的居住成本,吸纳农村劳动力在集聚区工作。

产业集聚区是招商引资的主体和平台,开展大招商重点就是为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按照省委、省政府“两提两扩”的要求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我市突出重点,主攻关键,大招商、招大商、真招商、招真商,集中围绕一个主导产业,选择一个地方,突出龙头带动、市场带动、配套带动和技术带动,着力培育和兴起一个产业集群。在这个背景下,全市上下积极行动,同心协力,共同给力信阳经济大发展。

信阳工业城制定《近期跟踪亿元以上项目责任联系表》、《近期跟踪5000万元至1亿元项目责任联系表》,对洽谈项目实行责任跟踪,确保每个项目都有一个处级领导为联系人,一位职能部门领导为责任人,同时安排专人负责联系、跟踪、服务。实施项目日报、周报、旬报、月报制度,招商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例会,通报信息,分析情况,研究问题,制定对策。

“不怕吃闭门羹、不怕碰硬钉子、不怕坐冷板凳、不怕听冷言语”,这是潢川县倡导的招商“四不怕”精神。该县以坚决打赢招商引资攻坚战的信心,面对招商引资工作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的形势,各单位、各乡镇迅速行动,带着压力走出去,带着任务走出去,做到没有项目不回头、没有签约不回头。

“舍得用心、舍得用钱、舍得用力、舍得用拳”,这是罗山县招商“四舍得”。该县将招商重点放在“走出去”组团招商上,主要领导亲力亲为,一线指挥,对重大信息亲自掌握、亲自研究,重大客户亲自拜访、亲自谈判,重大活动亲自组织、亲自参加,重大问题亲自过问、亲自落实。该县上下倾力而为,认真落实“三个三分之一”工作法,采取组团式招商、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等形式,积极参加各种经贸会、展示会,精心组织专题招商活动。

“怎么顺心怎么办、怎么安心怎么办、怎么放心怎么办、怎么舒心怎么办”,这是光山县进一步加大优化环境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所提出来的服务理念。该县推行外来投资项目无偿代理制,从严落实首问负责制和一周办结制,降低门槛,畅通道路,实现环境“无障碍、无缺陷”目标,让没来的项目想进来,来了的项目留得住,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

正是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大招商、招大商”观念,各级各部门都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任务”,紧密结合产业集聚区发展和项目建设,积极跟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确保大招商工作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实现重大突破。

夯实平台 强化考核

对信阳来讲,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是个老问题,也是个大问题,解决不好、解决不快,信阳的产业就很难得到有效调整,发展方式也难以加快转变,确定的“三大跨越”目标就难以实现。要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出路就在于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

在全市大招商的浪潮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乡镇的财源建设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根据全市产业布局,各乡镇不再大规模发展非农产业,这样就与乡镇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形成矛盾。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市建立完善乡镇财源建设考核机制,提出把乡镇财源建设重点放在产业集聚区考核,引导乡镇利用产业集聚区开展招商引资,把招来的项目择地落户到关联产业集聚区,按照“异地共建、税收分成、引进方和落户方共同受益”的原则,引进的落地项目产生的投资、税收和产值按比例分配给乡镇。

这样做的益处显而易见:有利于放大乡镇招商引资和引导回归创业的优势。信阳是劳务大市,成功人士也多,而乡镇与这些人的联系更为紧密,可以充分调动乡镇的招商积极性;乡镇可利用产业集聚区平台发展非农产业,不再新增发展非农产业用地,可解决项目集中布局并逐步形成集群发展、提高集约节约利用的问题;乡镇通过税收分成充实发展资金,从而解决发展民生的资金来源问题。

产业集聚区是否有活力,项目是关键,而项目的来源主要取决于招商引资。我市通过责任考核的方式,彻底走活了招商引资这盘棋。

明确目标,强化考核。我市要求各县区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负责工业、招商的分管领导每年都要引进1个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落户相应产业集聚区;市直经济综合主管部门以及与经济工作联系比较紧密的单位,每年至少引进1个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落户市级产业集聚区;每个乡镇每年至少要引进1个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落户县域产业集聚区。并将招商引资任务纳入各级目标考核,凡当年完不成任务的,取消单位评优评先资格和主要负责人提拔资格,连续两年完不成任务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离岗招商,连续三年完不成任务的要离职招商;超额完成的,由市、县区政府根据贡献大小,分别给予表彰和奖励。

在这种考核机制下,我市各地创新招商方式。突出产业集聚区招商,突出主导产业招商,突出以商招商,突出驻点招商,科学运用“五个三”招商方法,持续实施“四一”招商行动,瞄准重点区域、主攻重点企业、加强持续对接,成功引进了国际家居产业小镇、台商电子科技园、浙商纺织工业园等重大项目以及舜宇光学科技、瑞孚实业等上市公司、行业十强企业等落户信阳。仅去年,我市就共引进合同项目550个,合同投资总额770亿元;落地项目463个,实际到位资金154亿元,促成了一批央企和有实力、有影响的国内外企业来信阳投资,引进了雨润、百威英博、深圳泛蓝科技、香港天盈集团、清华产业园、台商电子科技园等一大批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入驻电子产业园,实现了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集聚;引进了一大批国内外从事矿产行业的知名企业入驻,提升了非金属矿开发能力和利用水平,初步形成了集科研、加工、仓储、物流为一体的新型建材基地,实现了新型建材产业的集群发展。

近年来,产业聚集区建设已经成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产城融合和城乡互动,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信阳作为农业大市,总人口820万,城镇化率只有35.9%,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业集聚区在信阳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对产业集聚区的管理,我市通过强化观摩和强化考核的办法,推进措施新突破。

强化观摩。我市围绕强化领导责任意识,转变发展思路,加强全市产业集聚区及项目观摩考核。2008年以来,每年均组织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由市四大班子主要成员、县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产业集聚区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大规模观摩活动,观摩后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进行总结评比,会议开到乡镇一级,并把评比结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同时,市四大班子不定期分别组织相关部门对产业集聚区进行观摩点评,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强化考核。一方面,严格执行《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意见》(信发〔2010〕24号),强化市级考核。对超额完成年度发展目标30%以上的产业集聚区,给予奖励,对连续三年超额完成年度发展目标30%以上的产业集聚区,按照组织考核程序,主要负责人可以高配;对当年没有完成发展目标的产业集聚区,取消产业集聚区单位及个人全部评优评先资格,主要负责人2年内不得提拔重用,连续2年完不成建设目标的,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另一方面,严格执行省发展考核办法。在全省综合考核中,对进入前30位和前10位的,给予资金奖励,对连续2年进入前30名或连续2年进入前10位的,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可升格为处级或厅级;列入后30位的,对产业集聚区主要负责人给予警告,后10位的,同时对县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给予警告,并且2年内均不得提拔重用,连续2年列全省后10位的,产业集聚区主要负责人、政府分管领导引咎辞职。

目前,部分产业集聚区由于发展较快,市里已兑现了相关政策,对产业集聚区有关领导进行了高配。如潢川县产业集聚区由县政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担任产业集聚区党工委书记,罗山县产业集聚区和商城县产业集聚区均由县政府党组成员任产业集聚区党工委书记。

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工业项目建设的主阵地、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平台,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产业为支撑,以项目为抓手,以政策为驱动,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102平方公里,较2010年增加32.45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突破1000亿元,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企业303家。初步预计,2011年,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80亿元,同比增长52%;实现利润总额35亿元,同比增长53.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13亿元;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12.3万人,同比增长25%,比全市增速高4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给全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其蓬勃发展的旺盛活力必将为信阳今后的大跨越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