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固始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谷兴亚

根亲文化建设贯穿于固始“一区两城”建设和“三大跨越”目标实现的全过程,必须与城市建设、招商引资、新型产业、重点项目、农村试验区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和实践“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路子。

一、坚持根亲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城市为体,文化为魂。建设固始根亲文化名城就要将“根亲文化元素”植入城市之中,沉淀为市民的集体人格,形成“灵与肉”的结合,凸显个性特色,提升城市品位。

从固始实际出发,在具体结合上应把握“两点一线三片”:

“两点”是指:其一,对现有城市,包括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区域进行整体设计和包装。聘请国内高水平的专业城市设计机构对固始城市进行整体设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通过节会拉动,结合环境氛围的营造,逐步植入文化“硬”符号,彰显固始人文魅力,实现以“文”化“人”。其二,将根亲文化元素的植入和塑造纳入城市规划管理。对于城市新规划建设的道路、小区、建筑物等由设计单位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和规划布局、人文历史、地域特色等注入根亲文化元素,做到“关口”前移。特别是在单体建筑的风格与色彩上,以及小区的规划建设主题上,要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经规划建设部门严格审批后方可实施,执法单位监督执行。

“一线”是指:根亲文化元素植于城市建设的“路径”,可以沿着城市主干道→主要节点(道路与道路交叉口,通过城市小品等形式重点进行根亲文化遗存等的恢复、重建)→重点建筑(新建和已建的宾馆、酒店、学校、医院、商场、民房、公用建筑等)→广场、公园(城市雕塑)→街道、社区、中心城区主要出入口→特色集镇这条主线,分层次、分区域、有特色赋予根亲文化内涵,融入根亲文化元素,逐步打造具有根亲文化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根亲文化名城。当前,要考虑创作和设置体现固始时代精神风貌的城市雕塑,使之成为固始人文精神的象征。

“三片”是指:以“乡改办”为契机,以蓼城、番城、秀水三个办事处为依托,在空间布局上,打造根亲文化特色片区。蓼城片区凸显古蓼国文化,发展商贸、服务产业,配套相关设施和项目,打造固始特有的多元商业文化中心;番城片区凸显古番国文化,围绕支柱产业发展,依托产业集聚区和固淮高速公路与县城连接线,打造各类特色专业园区,彰显城市性格;秀水片区凸显王审知、郑成功、吴其濬等历史名人文化,围绕政治、文化、体育中心功能定位,打造根亲文化载体,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同时,要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植入人文广告,弘扬固始“俏吧文化”,增强城市质感,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坚持根亲文化建设与招商引资工作相结合。根亲文化建设和招商引资是加快固始发展的“两个轮子”,如何让根亲文化和招商引资两轮驱动,相得益彰,应着力把握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打造根亲文化节平台。“唐人故里·闽台祖地”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已经成为固始知名品牌,对外提升了影响力,对内产生了凝聚力,正逐步演绎成一种新的招商方式。事实证明,根亲文化节是固始对外开放的平台,对外宣传的平台,对外恳亲联谊和招商引资的平台,也是推动固始整体工作全面提升的平台。放大根亲文化节的效应,就必须创新办会、办节的理念和方式,进一步优化主题活动,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坚持“长短结合、大小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走“多元化、大众化、常态化”办节、办会的路子,进一步彰显节会魅力,使之成为柔性招商的平台。

二是用好姓氏资源和劳务资源。固始既是传统的姓源地和南迁主要姓氏的肇始地与集散地,又是当代的劳务输出大县,把姓氏文化研究与行业商会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两会一长”内生发展机制,实现“以会养会”和良性互动。积极开展姓氏文化招商活动,走出去交流联谊,引进来恳亲谒祖,加强项目推介,谋求经济合作,推动姓氏研究成果转化。抓紧开展当代移民(固始在外务工经商人员)的普查和研究工作,着手组建固始在北京、上海、广东、郑州等地商会,实施“回归工程”,将固始劳务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本。

三是围绕粮油生产及加工、畜禽水产养殖两大支柱产业及医药、机械加工、电子项目、专业物流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活动,引进与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的配套项目,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四是依托县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回归创业园区、闽台侨工业园区和综合物流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和加快服务业发展。按照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和“一县两业”的要求,在县产业集聚区规划修编的基础上,分别规划建设两个3平方公里的回归创业园区和闽台侨工业园区,新建20万平方米至3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筑巢引凤。在固淮高速固始出口处,规划3平方公里的综合物流园区,服务产业集聚区和城市商品流通。

五是突出三大重点招商地。利用根亲文脉和劳务资源,瞄准长三角地区、闽台地区、环渤海地区(主要是北京、山东烟台地区)三大重点招商地,做好优势产业的承接转移,变边缘为前沿,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争当中原经济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

六是采取四种有针对性的招商手段,开展广泛招商活动。人脉资源是固始最大的资源,根亲文化是固始独特的现象,坚持“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姓氏架桥、招财进宝”,推进商会、协会和姓氏文化招商活动。通过举办各种推介、拜访和联谊活动,积极联系具有固始情缘、地缘、根源和业缘的人士,围绕现有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实施亲情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

三、坚持根亲文化建设与新型产业发展(包括新型业态培育)相结合。立足固始稀缺、独特、厚重的根亲文化资源,重点结合文化、旅游、会展、特色产业及服务业等相关产业,整合资源,放大优势,同位嫁接,不断催生新型产业和新型业态。

一是与旅游产业结合,整合全县根亲文化遗址、遗迹、遗存,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打造独具魅力的根亲文化旅游。同时与民族宗教游、绿色生态游、红色革命游有机结合起来,与景区文化展演、休闲体验,旅游购物结合起来,特别是清真休闲食品开发促销结合起来,逐步培育壮大旅游产业。

二是与文化产业结合,树立“大根亲”文化理念,在继续做好传统军事移民研究的同时,开展对当代创业移民的普查和研究工作,实施“四个一”工程,打造根亲文化“软”符号,培育催生文化产业,使固始真正成为“天下固始人”的精神家园。首先,筹拍一部电视剧。在持续深化陈元光、“三王”等历史名人的研究成果,策划、制作《固始印象》片、四大涉台名人(陈元光、王审知、郑成功、施琅)等电视宣传片的基础上,着手撰写、筹拍一部与《走西口》、《闯关东》相类似的反映固始历史和当代移民为主题的电视纪录片或话(豫)剧等,力争在央视播出,叫响全国。其次,创作一首根亲文化主题歌《一家子》,供根亲文化节开幕式专用,力争推上“春晚”。再次,打造一台具有固始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精品文艺晚会,招待各类宾客,用于各种活动,并逐步推向市场,培养造就文艺宣传队伍,带动地方文艺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最后,建立一支多功能、复合型的讲解员队伍,用于文化、旅游和各种会议活动接待讲解,实行动态管理,永葆青春活力,成为固始对外宣传的“名片”、流动的“窗口”和文化的“活元素”。

三是与特色产业结合,立足固始“中国柳编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萝卜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国字号品牌,把品牌转化为产业。着手规划建设书法文化一条街、柳编一条街、“三高”一条街、茶叶一条街、特色小吃一条街。规划建立花木繁育基地,催生花木产业和生态旅游、农家乐游、姓氏文化产业等系列特色产业和行业发展。

四是与服务业相结合,通过根亲文化节,培育会展经济和节会经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要整合现有服务业资源,放大固始回、汉等民族特色餐饮,发展固始地方各类风味小吃,打造特色休闲食品和旅游产品,拉长根亲文化产业链条。

四、坚持根亲文化建设与重点项目建设相结合。重点项目建设是支撑根亲文化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树立抓重点项目就是抓根亲文化的理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搭建载体,着力推进根亲文化“六个一”工程,即“一园、一馆、一区、一址、一街、一线”。“一园”是指高标准持续推进根亲文化园建设,荟萃县域根亲元素,集中县内历史人文景观,建成以根亲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公园,成为节日活动、庆典祭祀、民俗事件、文艺展演、音乐派对的主要活动场所。“一馆”是指及早规划建设根亲文化节主题活动场馆及各种赛事、会展和大型文艺演出的主场馆——体育馆建设;持续完善提升根亲博物馆,不断丰富内容,完善服务功能,传承历史文脉,把天下固始人的“根”留住。“一区”是指以祖祠、祖墓、祖庙为重点,高规格规划、高品位建设陈元光故里景区,使之成为海内外陈氏后裔的“精神家园”和寻根祭祀的地方。“一址”是指采取修旧如旧、完善基础设施、还原遗址风貌原则,保护性修复王审知故居遗址,使之成为王氏后人凭吊祭祀的地方。“一街”是指积极规划新建如书画一条街、茶叶一条街、绿色食品一条街、农产品一条街、三高产品一条街等文化凸显、风格迥异、内容丰富的特色风情商业街区。“一线”是指以固淮高速公路建设为契机,规划建设固淮高速出口至固始县城7公里连接线一带的以根亲为主题文化景观大道,沿线布局产业集聚区和物流园区,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构筑跨越发展的新平台和载体,打造固始“文化经济长廊”。

五、坚持根亲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根亲文化建设是固始县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应重点将根亲文化与县域历史文化遗址、遗迹、遗存的恢复与保护,文化设施的配套完善,农村各类集中安置点规划建设,土地流转、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特色集镇建设等有机结合,实现共生相长。

一是将根亲文化与各乡镇文化遗址、遗迹、遗存的恢复与保护相结合。重点挖掘、整合农村根亲文化资源,统筹推进乡镇文化遗址、遗迹、遗存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使县域内国家、省、市、县等各级文物保护点、根亲文化资源点,连点成线、连线成网,遍布城乡。

二是将根亲文化与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相结合。首先加大文化大院、文化图书馆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使集镇服务功能趋于完善。同时开展“弘扬根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根亲文化知识,将文化积淀为全民素质。其次加快景区和历史遗存、遗址处的道路交通建设。

三是将根亲文化与农村各类集中安置点规划建设相结合。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融合姓氏文化、民族习俗、生活方式等特点,统一规划,集中安置,特色建设,村民自治,构建文明和谐新农村。

四是将根亲文化与土地流转、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以土地流转为契机,统筹布局农村种植、水产品养殖、农业观光旅游等,推进特色农业向特色产业的发展转变。

五是将根亲文化与特色集镇建设相结合。主要任务是在强化城镇化战略中,植入根亲文化名城打造理念;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围绕区位、文化、产业、资源等特色优势,在街道社区、农村居民点、学校、企业等地方凸显根亲文化符号,重点打造陈集、分水亭、胡族铺、郭陆滩等根亲文化特色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