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季沙
毛泽东在1938年10月讲到干部政策时曾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胡锦涛也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表明,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离不开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离不开领导干部;服务人民群众、实现党的宗旨更是离不开领导干部。领导干部素质高低、能力强弱、作风好坏,关系干部队伍整体形象,关系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领导干部尤其要提高以下四种意识:
第一,领导干部要提高责任意识。责任是一种义务,是一种使命,是推动发展的内在动力。有责任才有作为,有责任才能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创造一流的成绩。强化责任意识,要求我们必须不断砥砺思想、修身养德,牢固树立履责应该、尽责光荣、失责可耻的思想。强化责任意识要在细化责任上下功夫。细节决定成败,细化才能问责。必须进一步健全机制,做到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责有限定之期。强化责任意识必须奖罚分明,严肃问责。能不能追究,敢不敢追究,怎样追究,是责任能不能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建立清晰的责任追究制度,赏罚分明,从而鞭策每个干部真正做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第二,领导干部要提高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强化服务意识,既是领导干部基本的政治修养,也是必须具备的职业品质。强化服务意识,就要弄清服务的对象和服务的内容,以增强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强化服务意识的关键。只有解决好正确对待和使用权力的问题,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强化服务意识。强化服务意识,必须以人为本,待人谦和。要时时刻刻保持头脑清醒,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强化服务意识,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牢记“两个务必”,发扬求真务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保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精神。要坚持深入领导、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从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第三,领导干部要提高公共危机意识。近年来突发事件频发,由于处理不当导致后果更加惨重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提高公共危机意识,切实增强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对领导干部而言已迫在眉睫。所以,领导干部不仅要在常态条件下管理好经济社会事务,更要在非常态条件下超前预防、稳妥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一是要提高防范意识。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有一个酝酿、发展、蔓延、爆发过程,处理不当就会从个体性矛盾演化为群体性矛盾,从群体性矛盾激化为突发性事件,对于苗头性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加强排查和有效化解。二是要提高应对能力。对突发性事件,要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尽可能化解矛盾而不使矛盾升级。对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主要领导应在第一时间以第一责任人的身份指挥处理,并及时向上级汇报,努力把事件影响压缩到最小。三是要注重舆论引导。对形成热点的公共事件要主动介入,善于通过媒体传达政府声音,加强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对正常报道的要进行监督把关,对恶意炒作要开通正面报道引导舆论。
第四,领导干部要提高法律意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增强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要牢固树立法律至上观念、现代法制观念、依法行政的观念。现代法治观念是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其核心是就依法办事,而依法办事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就表现为依法行政。领导干部要牢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时刻注意将工作置于人大的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之下,要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坚持执政为民,依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依法行政,坚决杜绝分管部门和领导干部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要学会用法律手段来调节各类社会矛盾,避免因违法行事而酿成大错。只要这样,才有利于顺利地化解矛盾和纠纷,使干群关系、党群关系更加密切,更好地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摘自人民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