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我到新县出差,第一次认识了新县。它不光名字新,而且它的一切也都是新的。仅仅两年后,第二次去,参加“河南省对外劳务合作工作现场会”,发现它的变化非常大,几乎叫我认不出来。同事问我有啥感觉,我搜索枯肠,最后归结成一个字——新。2011年10月底,我第三次到新县,也是参加一个会议。有同仁说,你已经是三来新县了,应该能梳理出一个对新县的理性认识了。我想了半天,说,还是只有一个字:新。新县是日日新、月月新、年年新,日新月异,可谓“永新”县。

一新——革故鼎新,浴火重生

新县之新,首先表现在它的历史上。新县原叫经扶县,那是1932年10月,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政府以当时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之名字“经扶”设立的。1947年8月28日,刘(伯承)邓(小平)大军解放了经扶县的县城新集后,当年12月,根据刘伯承的提议,将经扶县更名为新县。这个“新”字,包含着多少语言诉说的了和诉说不了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痛苦、欢乐与幸福,回忆、憧憬与展望啊!从那时至今,不过短短的64年。所以新县在中国2000多个县中,不仅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诞生的县,而且也是由共产党人命名的为数不多的县之一,因而新县堪称最新的县。

二新——红色土地,永不褪色

新县是个具有光荣革命斗争历史的山区县。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鄂豫皖苏区的首府,而鄂豫皖苏区是仅次于井冈山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建国后,在新县县城南面建立了“新县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和“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位于小潢河东岸山坡下,占地30余亩,是一座仿古建筑群,古色古香。馆内陈列着一大批革命文物和斗争史料。记得上次参观曾看到了“列宁号”飞机,不知道啥原因,这次没有看到。据说,这架飞机原是国民党的飞机,因事故迫降被我红军缴获。所以,新县也是我党拥有第一架飞机的地方,由此设立的航空局也成为新中国航空管理机构的前身。据介绍,英雄的苏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直到全国解放,仅新县就牺牲了6万多人,占当时全县总人口9万人的一半以上。看看周围摩肩接踵的人群,我相信,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老一代留下的革命精神一定能够代代传承下去,我们的革命理想永远都会鲜艳如初,永不褪色。

三新——经济发展,旧貌新颜

新县尽管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的结合部,却是东俯沪宁、南视武汉、北应郑汴的重要战略地。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的经济十分落后。1983年之前,新县最明显的特点是“三不过一”,即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亿元(7700万元),财政收入不到100万元(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100元(86元),全县82%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是国家重点贫困县。近年来,新县人民发扬老区光荣传统,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工业经济、生态经济和劳务经济,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全县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由1996年的全省末位上升到第50位左右。

其实,新县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对外劳务合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新县就开始了外派劳务工作的探讨,1994年形成建制化、规模化。近年来,新县向韩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外派劳务人员1500人以上,常年在国外务工人员4500人左右,年创外汇折合人民币4亿多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收入就达人均1482元,占纯收入的37%,成为中国涉外劳务输出第一县。如果说数字是枯燥的,那遍及全县的小别墅群给人的震撼,相信谁都无法拒绝。我们所过之处,看到农民很多家都有汽车,房子的漂亮程度,让许多都市人羡慕不已。所以,新县之新也在于面貌新、气象新,全县到处生机勃勃,涌动着春潮。

前面提到,新县可谓“永新”县。无巧不成书,而“永新”恰恰是江西省的一个老区县。这两个“新”县可比之处甚多。第一,它们都是享誉全国的将军县,从这两个县都走出了40多位开国将军;第二,永新是毛泽东“三湾改编”的地方,而新县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第三,永新有毛泽东的“武妻”贺子珍,而新县有毛泽东的爱将许世友……可见,新县与永新有着微妙的机缘。也许,你会说,这段话对于全文来说是“节外生枝”?不过,我想还不至于。因为,我们谁不愿意由这些红色源泉流布出的红色江山“永新”下去呢?那就让我们以新、永新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