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是中国的第三大河流,发源于桐柏山北麓,干流全长1018km,淮河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包括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5省40个地(市),181个县(市),人口近2亿人。淮河流域是我国优质农作物小麦、水稻、薯类、大豆、棉花和油菜的主产区,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淮河源概况
淮河源即淮河的源头区域,地处河南省南部,东与安徽省接壤,西南与湖北省相连,总面积21109平方公里。山地、丘陵面积约占2/3,平原洼地约占1/3。行政区划包括我市的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新县、息县、光山县、淮滨县、潢川县、商城县、固始县10个县(区)和南阳市桐柏县,共11个县(区)。2001年,原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淮河源(河南境内)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对该区域水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地位的确立,说明淮河源在全国的生态功能地位举足轻重,淮河源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也因此引起了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淮河源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
淮河源位于北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典型的过渡区域气候,使南北物种都能在此生存繁衍,是中国南北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是众多候鸟春冬迁徙中转站,因此被誉为天然的物种“基因库”。据调查,境内共有种子植物5660余种,昆虫5600种,鸟类396种,占中国百分比分别为13.2%,14%和29.8%。具有重要科研和经济价值的动、植物有1000多种,其中有35种是区域特有品种,例如:商城肥鲵、拉步甲以及鸡公山山梅花、鸡公山茶杆竹、信阳毛尖茶等。尽管淮河源面积不大,却有124种珍稀濒危动、植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录,例如:朱鹮、白鹳、黑鹳、大鲵、虎纹蛙以及天麻、黑节草、春兰、独花兰等。特殊的地理位置、富有特色的生物区系以及复杂的演化历史造就了淮河源十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淮河源的生态系统也十分丰富。在淮河源头地区,存在四种不同的重要生态系统:山地森林生态、河流生态、湿地生态与农田生态系统。对于一个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能够发现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是较为罕见的。
三、保护好淮河源生物多样性的重大意义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1世纪生态建设的主题。生物多样性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人类物质生活的主要来源,具有极其重要的环境保护和环境资源价值,如调节气候、减低噪音、美化环境等。维持物种生存的自然环境,并依赖物种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发展具有多样物种的生物群落和体系,是改善生态环境、塑造地域特色、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淮河流域是我国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整个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坏,源头至关重要。保护好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不仅使得大量南北方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得以在同一地区得到保护,而且使中国南北过渡地带特有的生物多样性避免灭绝或丧失的威胁。更为重要的是,淮河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还为大量候鸟迁徙提供适应南北气候的栖息地,因此淮河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淮河流域生态环境乃至全国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环保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