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富

学校是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专门机构。不知从何时起,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感召下,百年树人的学校,只把“智”留了下来,慢慢地变成了培养“考试天才”的专门机构,变成了专门以分数多少来计量老师、学生优劣的“计分器”。

如果说高考是个“指挥棒”,社会、家庭是一群“啦啦队”,而最后的轴心则是学校这个“计分器”;如果说学校是一个计分的机器,那么,学生就是学校赢得分数的考试工具;如果说“分分是学生的命根”,不如说分数是教育局长、学校校长和老师的命根。为了这个“命根”,学校、班级和学生都被贴上了各种不同的“标签”;为了这个“命根”,老师不修师德,借各种名义(补课、“加强”、资料等)捞取钱财;为了这个“命根”,“分数天才”们身心饱受摧残,生活苦不堪言。而因低分被打入另册的所谓“劣等生”则互相“感染”、同病相怜,乃至“混迹社会”、走向犯罪……久而久之,试问:除了“收获”高分低能和低分“胡混”的巨大反差之外,学校还“造就”了什么?窃以为,只余下相当一部分少男少女的厌学、失学,以及心里的变形、人性的扭曲。难怪在某大网站的“道德缺失排行榜”中,教育有幸位列榜首。

不是吗?四五年级的孩子谈“恋爱”,初高中的青少年未婚先孕,米饭白馍随意糟蹋,夜不归宿泡在网吧,互相攀比谁家钱多、谁的父母官大……狂妄后生在犯事后大喊:“我爸是李刚”!更有甚者,“首推”肇事又杀人的大三学生药家鑫……凡此种种,我们不能埋怨“方为羔羊”的学生,到底是谁之过?是教育的失策,错就错在因分数而抹杀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品德。

教育的道德缺失,我们也不能全怪学校,公众也是重要的推手。社会上年年高调炒作高考状元,在众人的眼里,高考状元就是教育成功的典范。于是乎,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高中、大学,都有重点;于是乎,在学生的心目中,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能得到一切,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好说,只要出人头地,没有得不到的。然而,“得到的”只是少数“精英”,大部分学生的创造天分、进步心性,则因分数而被扼杀在摇篮里;于是乎,就“诞生了药家鑫们……

成才须先成人,成人必先有德。这是教育的根本。不知有良知的校长们、教师们,是否还记得孔子是如何循循善诱地给他的学生讲解“仁者乐山”的道理?是否还记得“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教也者,首先讲的是“道”——做人之道、人生之道、社会之道;而后才是“授业”,即使是“授业”,也并非一个分数可以了结;至于“解惑”,不仅是解学业之惑,更重要的是解心理之惑、为人之惑、信仰之惑、得道之惑。不知“计分器”们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