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博
大白菜同比涨了57.9%,萝卜涨了47%,大蒜涨了400%……2009年年底,信阳的菜价如同坐上了直升飞机,与武汉、郑州相比高出15%。高菜价直接影响困难群体的生活,也给一般工薪阶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时间,菜价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群众关心的热点就是人大工作的重点。2010年2月下旬,在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常建军、张根生等48名市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丰富群众“菜篮子”的议案,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强烈要求。大会主席团决定,将此项议案列为正式议案,并授权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调查研究、尽快提出办理意见。
“‘菜篮子’是市长工程。保障蔬菜供应、稳定蔬菜价格既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又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要以‘菜篮子’工程建设为契机,推动全市蔬菜产业发展。”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达成这样的共识。随后,行动接二连三:去年3月5日,市人大常委会公开征求社会各界对“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3月25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对市政府“菜篮子”工程建设专题询问会;4月2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菜篮子”工程建设市民建言献策座谈会。
2010年5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3个视察组,专题视察“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与此同时,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全市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6点意见:切实提高蔬菜综合生产能力;出台鼓励蔬菜生产的扶持政策;改善流通环节,完善市场体系;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控;加强组织领导。
2010年6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姚铁璜与市政府有关领导及农业、商务、财政、物价、水产、畜牧、市场发展中心等15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一起,到山东寿光、江苏连云港等地考察“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学习借鉴外地经验。
为了老百姓的“菜篮子”,各级政府的投入前所未有。去年,市本级财政拿出500万元用于蔬菜基地建设;浉河区、平桥区分别整合涉农项目、协调资金支持“菜篮子”工程建设……
“全市菜地面积50万亩,同比增长23%,产量同比增长25%;生猪出栏581余万头,同比增长4%;水产品供应量22.76万吨,同比增长1.6%。市、县城区改扩建农贸市场20个,经营摊位增长10%;改扩建较大型批发市场2个,经营摊位1000个,同比增长9%,中心城区新建农产品检测室20个。2010年蔬菜月平均批发价环比下降25%。”2010年12月28日,在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张春香汇报了“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菜篮子”工程建设初战告捷。但是,从满足群众生活需要到发展一项富民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今年7月,市人大常委会把进一步推动“菜篮子”工程建设作为响应市委“红七月、办实事”号召的实际行动,组织视察组深入田间地头,继续盘点着老百姓的“菜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