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伟
考察当下的社会生活,海晏河清之下,一股情绪化的暗流在四处涌动。到网上各大论坛转一转,但凡讨论时事的地方,言语之间激烈尖刻者多,理性宽容者少,围攻、谩骂随处可见,本应是思想交融、观点交锋的地方,却常常成为口舌群殴和情绪化宣泄的场所。
在心理学的划分中,有一种情绪化人格,其特点是说话办事“跟着情绪走”,容易轻信和冲动,常常不计后果。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不同的人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社会,但在一些特定的场域内,这种情绪化的人格占据了主流,抹去了个体标识的人一旦融入一个高度情绪化的群体,往往不愿独立思考,变得盲从而轻信。官员都是腐败的,富人都是无良的,专家都是被利益集团收买的,种种带有明显倾向性的单一认知常常占据主导地位,而一些理性的声音则淹没在一片语言暴力的海洋中。
言路宜疏不宜堵。情绪化的言论能够得到传播,说明社会上的不满情绪不再被一味压制,以从容自信来应对社会上的不同声音,是执政者应该有的姿态,值得充分肯定。然而,就如同跟一个歇斯底里的人不能讲道理一样,情绪化表达的群体,显然不是一个好的沟通对象。在一些群体性事件中,陷入愤怒和盲从状态的人群,对各种呼吁无法作出理性回应,是事态扩大升级的重要原因。以此来看,加强社会管理与创新,排解社会不良情绪,以有效的管理艺术来应对情绪化表达,是构建和谐必补的一课。
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反应。民意表达出现情绪化倾向,首先是因为正常理性表达渠道的不畅。没有形形色色政府热线、群众信箱的形同虚设,没有一些职能部门对群众意见的轻视与忽视,哪会有那么多怨气需要排解?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在心理层面的积蓄,也是激发情绪化表达的重要诱因。正是就业过程中屡见不鲜的暗箱操作,引发了“找工作是拼爹游戏”的抱怨,而郭美美事件暴露出的慈善行业一系列漏洞,则是“谁捐款谁傻帽”激愤产生的根源。面对这种种抱怨和质疑,以“这事不好说太细”来搪塞,或是以“跟政府作对就是恶”来骄横对应,只会失去解释的主动权,强化群众的疏离感。
开放包容的姿态,公开透明的沟通,是让情绪化人群回归理性的良药。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几句贴心的话,一场面对面的坦诚沟通,很可能就会将一起潜在的群体性事件化解于无形。把门打开,让阳光进来,怨气和怒气才能出去;遇到问题藏着捂着,对群众动辄贴标签、扣帽子、打棍子,丝毫无助问题的解决。事实上,有了权力部门的谦卑,有了充分、权威、准确的信息来源,群众绝对不会“不明真相”,“别有用心”的人也绝对没有市场。
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买房难、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一部分人有怨气很正常,社会有足够的减压阀和分流泵,才能将不良情绪导入良性轨道。现实来看,尽管一些领域矛盾较为尖锐,但社会管理上的改良与探索,会得到多数人理性而善意的互动。公布了“三公账本”,将三公经费晒在阳光下,更多的人开始寻求稳妥的解决之道;面对信任危机,红十字总会捐赠公开的尝试,更是引发了一场完善慈善制度的全民大讨论。可见,没有人天生就情绪激动、不可理喻,多为群众着想,群众也会为你着想,保持反映社情民意的通道畅通,营造一个坦诚而又富有建设性的舆论氛围,理性的声音会越来越多,社会的和谐也会更加可期。
(据《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