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艺
云南昆明市嵩明县教育局的办公环境称得上是全县党政机关中最好的,暂借在嵩阳镇第二完全小学一个综合楼里办公的教育局,由于“沾了学校的光”,局长蔡华的办公室要比县委书记、县长的办公室大两倍。县委、县政府至今还在上个世纪70年代建的老房子里办公。从2007年以来,全县财政收入大部分投入教育,迄今已建成44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即使县里最偏远的农村学校,其教学条件也和城里一样。(10月22日《中国青年报》)
经济并不发达的嵩明县拿出大部分财政收入投入教育,最偏远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也和城里一样。嵩明县教学质量因此大幅提升,体现了政府的责任担当与民本情怀。对那些家庭贫困却又渴望知识的孩子来说,这将帮助他们顺利地迈上知识殿堂的阶梯。这对于普及全民教育、实现教育公平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嵩明县如此大手笔投入教育事业,这种还利于民,重视教育发展的思路具有导向意义。
嵩明县大手笔投入教育事业虽然增加了地方财政支出,但是解决民众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回归教育公益本质,一直是公众心目中的期待。政府以大手笔教育投入赢得民众对政府的支持与信任,实际上是树立政府公信形象,实现政府与百姓利益双赢局面的良好契机。
顺应民意呼声,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偿还教育投入欠账,其他地方不可落后。从嵩明县教育事业发展现实来看,教育投入不仅是钱的问题,也是观念问题。其他地方从财政收入中划出稍大一点的教育“蛋糕”,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是个别地方宁愿把钱花在形象工程、“三公”经费上,也不愿拿出更多的钱投入教育事业。不仅穷县不愿意办“富教育”,有的富县也不愿意办“富教育”。当然,在具体操作上,用什么方式发展教育事业,如何更好地体恤民生,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作出更为细致的制度安排。
(据《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