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 光

浉河区的浉河港镇全镇平均海拔在700米以上,是信阳毛尖绿茶和信阳红茶的主产地。该镇也被誉为“茶王之乡”。记者在这里体验了供电人为了呵护茶农生产生活用电所付出的千辛万苦。

“你们要有吃苦的准备,山路很难走。”浉河港镇供电所副所长万代合为我们提前打“预防针”。“没事,我经常坚持锻炼,应该没问题。”记者还是有些底气。

通往白龙潭村的路全部是山路,有20多公里。“现在比以前好多了,有一段路在‘村村通’工程中修了水泥路。”供电所工作人员高俊向我们介绍。

皮卡工具车行驶在水泥路上,虽然还比较平稳,但山路全是随着山势而建,坡陡弯急。不大一会儿,记者就有些头晕。当车辆行驶在一个近60度的陡坡上时,我们顿时变得紧张起来。“别怕,我的技术还行。”万代合边开车边安慰我们。

车行10多分钟后,水泥路走到了尽头,车停了下来,我们开始走土路了。流水将崎岖的山路冲刷得沟壑纵横,而表面还覆盖着一层细小的风化石子。在此路面下,我们准备的户外登山鞋也失去了作用,一不小心就容易跌跤,十分难行。

山区的住户很分散,在茶乡更是这样。大部分茶农在采茶季节上山生产和生活。现在,大山里茶树开始休养,他们就回到山下生活,基本不用电。供电所工作人员抄表的这个居住点有5户人家,但只有一家常住在那里。上去后,抄表员张志军找来木梯开始抄表,该户本月只用了29千瓦时的电。“到了这个时候经常出现一台变压器只供一户的情况,收取的电费连线损都不够,但为了保障群众生活,我们不能中止供电。”万代合说。这一户住着两位60多岁的老人,平时很少下山,到镇上收费点交电费是个难题。一般情况下,张志军先替他垫上,上山时再收取。

抄完电表,我们又开始巡视10千伏谭5线供电线路。线路沿线要么是茶园,要么就是密不透风的荆棘林,而且山势陡峭,行走极为艰难。连续翻越几块峭石后,我们终于到达立在峭壁的37号电杆,查看后没有发现什么隐患。正准备离开时,我突然发现此根电杆上有一根旧横担已经弯曲变形了。张志军解释说,这是2008年那次50年不遇的雨雪冰冻天气留下的。由于螺丝已锈蚀,他们锯断了几根锯条后还是没能锯断。当时冰天雪地,无路可行,山上的电线、电杆成排地被压断。他卧冰爬雪巡线,1.5公里的线路,他竟花了两天的时间。

半个小时后,我们重新回到山路上,大汗淋漓的我们坐在石头上休息,准备凉快凉快再走。高俊边擦着汗,边给我们讲述在此跌跤的故事。8月份,一位茶农打电话说正在炒茶时家中停电了。高俊就顺路借了一辆摩托车,但走到此处,因路况太差,连人带车翻倒在地。“幸亏我没有倒在排气管这边,要不肯定烫伤。”高俊说,“这样的山路太伤车。我5年的时间已跑坏了2辆摩托车。”

下午1点多,我们结束了巡线任务,拖着疲惫的身躯踏上了返程。我想,仅仅一次我们就感觉如此艰难,而电力工人们冒着严寒酷暑年复一年在崎岖的山路上默默地奉献着,用他们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换来了千家万户的光明,这是一种何等的奉献精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