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先进事迹在各类媒体展播得如火如荼,让人们暂时忘记了以前发生的一些不愉快、不人道事件。由此,我们似乎看到了道德的希望,找到了道德的榜样。
然而,就在我们的道德意识还没有到达兴奋的顶点之时,却被迎头泼了一盆又一盆非人道的冷水。其一,安庆13岁学生小明在公交车上发现小偷正在行窃,向公交司机报告,却遭冷遇;下车后被小偷报复当街暴打,他跑到附近商店欲借电话报警,又遭拒绝。其二,网上一段视频令人触目惊心:一个2岁左右小姑娘先是被一辆汽车撞倒,肇事车扬长而去,过往行人则视而不见;其后,她又被汽车刮了一下,行人依然视而不见。最后,她被一个拾破烂的老人救起……
道德被无道践踏,道德又被“渺小”救下。是生活在给我们开玩笑,还是道德在给我们开玩笑?一边在大张旗鼓地宣传全国性的道德楷模,一边却在四处“悄然开放”带毒的非人道之花。这不得不让我们咂舌质疑: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生活到底怎么了,人性到底怎么了?道德,道德,到底什么是我们的道德?
如果说我们还能看到有关道德的希望,那就是我们的主流话语还在不遗余力地倡导并树立道德的正义;如果说我们还能感到道德的力量,那就是我们在一片麻木与冷漠的生活夹缝里看到饱受打击的、孱弱的良知之花。在无效的主流话语之外,在庞大的生活潮流之中,这“一小一老”的道德之花,显得是那么渺小和弱不禁风,即使良心未泯者想仿效,恐怕也欲做还休;即使是想唤起人们心中的道德意识,恐怕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人之初,性本善”。在制度尚未健全、教育尚未到位的情势下,无论官方,还是团体,抑或舆论,都应该实施“三贴近”,在民间去捕捉闪光的道德火花,培育道德的生态,来一场道德的“人民战争”,让“一小一老”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不是吗?最近网上流行着一系列的“最美”:火场一线书写花样年华的“最美女消防警官”,救助溺水老人的“最美女孩”,给盲人温暖牵引的“最美女大学生”,用双臂接住坠落女童的“最美妈妈”等,显示出民间道德的巨大力量。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运行,甚至对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一个年少的孩子和一个拾破烂的老人都知道这是他们的道德,我们没有理由不知道这是我们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