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政工程建设纪实

本报讯(记者 周海燕)9月23日,随着最后一车沥青落地,为时50天的民权街南段升级改造工程宣布峻工。

地上地下同步推进。人们不会忘记,2007年7月我市遭遇的那场特大暴雨,市区的北京路、东方红大道、工区路、南湖路等主要干道水流成河,车辆及行人无法正常通行,公交多半停运,火车站路轨被淹,动车组首次滞留。一场暴雨,一次内涝让人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威力,品尝到“天灾”的苦味的同时,更多带来的是“拷问”。“天灾”发出的警告,我市中心城区地下设施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主要表现在:规划滞后、设计标准过低、设施老化等方面。“拷问”让我们反思,城市建设不仅要重视地上,也要重视地下,不仅要关注显性建设,也要关注隐性建设。带着这些反思与“拷问”,市政府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持续加大了内河治理的力度,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连续三年投资数亿,提升内河防洪抗洪力度,加大城区内排水系统治理。对中心城区几十处集水点实施改造,大幅增加方形排水涵洞。加大地下排水设施升级改造,在今年已改造升级好的南京路、民权北路,及正在修建的浉河南路、光明路,将原有的直径300毫米的水泥管更换为直径800毫米的波纹管。将建于七八十年代直径300毫米、材质为水泥的自来水管道,换为直径400毫米的球墨铸铁管,耐压、耐腐蚀、水流量大,使用寿命比原有的管道长20年至30年。借道路改造升级时机,网通、移动等单位积极配合,将横穿道路上空的各类弱电线路全部入地,并铺设多条预留管道,以备将来发展需要,避免二次道路开挖。

雨污分离零突破。中心城区的多条内河,每隔一段时间若无降雨,内河就会产生让人难以忍受的气味。赖以生存的母亲河,俗称信阳人的水缸——浉河,也时不时的“犯怒”,上游不放水,河水的颜色就会变绿并发出微微的异味。我市的下水道为雨水与污水通用管道,沿河的下水道排出的水直接排入内河,虽在内河的终端设置了截污口,大部分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得以净化,但也有少部分没有净化而直接进入浉河。加之我市中心城区道路,部分沿路两旁的下水道有的与排污主管道相联,有的则是直接排入内河中,这些道路的使用,远远超过其当初设计时的年限,仅靠修修补补已难以担负起载重量与车流量大增的重任,道路升级改造到了刻不容缓时期,这也是近两年我市中心城区内相继有六条道路,进行升级改造的主要原因。201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全年度要完成雨污分离工程5公里,而本年度城区内道路改造升级及内河治理就多达10余公理,是按部就班还是迎难而上,成了城管人再次面临的决择。城管人选择了后者,克服资金筹集难,施工难度大,标准要求高等难题,做到了道路建设到哪里,内河治理到哪里,雨污分离就跟进到哪里,不搞重复建设,不进行二次开挖,从而出现了已建好的二条道路及再建与待建的三条道路,以及一条内河治理全部实施雨污分离。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我市城市规划及人口分布状态,及未来我市城市发展的态势,污水管道采用直径为300毫米的双壁波纹管和钢承口水泥管,使用寿命及承载能力均在20年以上。这一工程将大大提升我市污水处理能力。

好、实、快相得益彰。过去市政工程建设强调的是“快、实、好”,现在变为“好、实、快”,虽一字位置的变换,却能反映出城管人执政理念上的根本性转变。城市管理工作既具有规律可循,又具有其突发性。如一根主输水管道的突然破裂,一处道路的塌陷,这些都要强调快,然而,从已往的经验看,一味强调快,往往造成的是质量难以保障。今年9月份,局领导班子成员与有关科室,三次调研,三次座谈,四次易稿,出台了该局市政工程建设管理实施意见,意见涵盖了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园林绿化等12个方面的内容,这一文件的出台结束了我市市政工程建设管理无规可循的历史,也标志着市政建设管理从“快、实、好”向“好、实、快”的转变。刚刚峻工的民权街南段建设中,“好、实、快”的理念得以充分体现。道路开挖前,先铺设临时自来水管道,供市民用水,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市民用水的影响。网通、移动、燃气等单位派人现场守护,及时排除出现的事故,并以手机短信的方式告知市民,承诺修好的时间。开挖的道路根据道路两旁市民出行情况,设置多条便民通道。道路施工采取单边推进的办法,保障车辆正常通行。1万多平方米的人行道砖铺设,有两处面积约200平方米,因铺设时只强调与路沿石在一个水平面,出现了外高内低情况,考虑到雨天就有雨水进入商户房间内的可能,全面返工。一处上世纪80年代埋设的自来水管道弯头接口,高出地面三厘米,正对着一家属区大门口,当场予以纠正。门口一位商户店主说:“我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多少人绊倒,我也记不清了,你们真是处处为老百姓着想”。正是靠着这一理念的灌输,一条条、一个个质量好、安全无事故,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好中求快,实中求快的利民工程,呈现在申城大地上,也不断为魅力信阳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