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征
9月22日是第5个城市“无车日”。纵观这一天的情况,大多数车主都接受劝告主动绕路通行,为中心城区“无车日”当天的道路通行状况的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其实,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早在2004年就大声疾呼:设立“无车日”。笔者以为,“无车日”是小试验、大创举。说其小,是因为其成本低廉。即使说一个城市放弃轿车哪怕一天都有代价,毕竟只是一年中的一天,成本绝不能说是高昂。言其大,则因为它在身体力行地从事一项事关重大的城市交通方式的变革。
可以说,公车停驶,是今年信阳“无车日”的得力之举。“无车日”当天,由于九成公车入库,大大缓解了中心城区的道路交通拥堵的局面,而很多公务员上下班也自愿放弃开车,改坐公共交通或步行。对于“无车日”的限行举措,大多数市民表示理解和支持。特别是对于公车限行,更是如此。一位机关公务员说,公车限行,任重道远。但专家坦言,“无车日”仅仅是一种理念的倡导和宣传,依靠的是市民的自觉。要从根本上抑制机动车数量过快增长,改善城市出行环境,还需要有更实质性的举措。比如,政府虽然倡导绿色出行,减轻公共交通压力,但另一方面又要振兴汽车工业发展,一系列潜在的利益链条是重要原因。
川流不息,熙熙攘攘,车水马龙,这是当代城市的常态图景。“解决堵车问题关键在于搞好公共交通,这也应该是‘无车日’的核心。”进入汽车时代以来,人们似乎须臾离不开滚滚的车轮,以轮代腿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但也衍生了拥堵、污染等城市病。作为一个休止符,“无车日”便被添加到那密不透风的乐章上。公车带头,变革不愁。今年,部分城市“无车日”的举措更具有象征意义:无车先从公车始。公车带头入库,它让我们思考:在缓解拥堵、发展公共交通、绿色出行等诸多方面,公车应当扮演什么角色?不少媒体纷纷反省和思考:“无车日”如何走,走向何方?其中,人民日报社旗下的人民网直言:“大量削减不必要的公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工具,增加自行车专用道,提倡绿色出行等等,才是‘无车日’应该思考的问题。”央视《新闻30分》也提出,“无车日”只是一项唤起公众节能降耗的公益行动,不可能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方式来为环境和交通减负,但要想让“无车日”的影响力持久,关键是要打造舒适便捷的新型公共交通,来吸引更多的人主动放弃开车出行。
诚然,一天的无车,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显然形式大于内容,但是,这形式比任何形式都是有着非凡的意义——起码给我们一个提醒,带给人们一次反思。不是选择特定的某一天少开公车,而是应当形成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