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 征

【策划人语】在第5个城市“无车日”这天,我市中心城区开展了各类相关活动,划定禁行区域,实行临时交通管制,封存公车……对于缓解当天的交通压力、改善居民的出行环境,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然而,要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仅仅依靠“无车日”尚显不够。毋庸置疑,我们倡导生活中不开车、少开车,是因为我们相信,只要绿色出行的理念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城市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公车过多是痼疾,许多城市治理日常拥堵的招数上往往忽略了公车。欣闻今年9月22日“无车日”里公车入库,令广大市民无比高兴。

从2007年的全民动员到如今的冷热参半,“无车日”似乎“高开低走”。此前,据新华社消息,截至8月底,我国汽车保有量突破1亿辆大关。看来,汽车工业与环境保护的突出矛盾让2011年这个“无车日”显得意义非凡。另据报道,就在9月22日这天,140多个参与今年“无车日”的城市,其交通拥堵的坚冰并未打破,部分城市所划定的小范围区域,遭到不少出行者的质疑与抨击。相比之下,信阳市中心城区街道上的车辆比往常少了,行人走路也多了些许安全,空气也清新起来了。9月22日,从幼儿园接孙子回家的市民刘先生感慨:“路上车少了,感觉真是好。”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我市9月22日7时至19时,以中山路、平西路为核心,划定10余平方公里的城区范围,开展以“绿色交通·城市未来”为主题的“无车日”活动,旨在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市城市交通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倡导绿色交通出行理念,引导人们为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做贡献。浉河区、平桥区等有关各方倡导:党政机关停止使用公务车1天,公务人员选择公共汽车、自行车或步行等绿色交通出行方式。“无车日”上午8时至9时,记者在市委、市政府机关附近看到,很多公务员上班大都骑自行车或步行。不少市直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市民自觉选择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广大车友也骑上自行车现身说法。在市政府机关东门外检查岗上的同志说,“今天才几十辆车进入,已经少多了。”当天上午、下午,记者还沿中山路、平西路采访发现,部分区域内的机动车辆的确比平常少了很多。在文化中心立交桥附近执勤的交警郭新阳告诉记者:“今天,步行和骑自行车的人数明显增多,机动车辆比平时少了许多,道路比较通畅,基本没出现堵车的现象。”在“无车日”划定区域外的道路上,记者发现道路通行状况也有所改观。平时上下班高峰时期,鸡公山大街、茶韵路、胜利路、民权大街等,往往是水泄不通,这天虽不算通畅,但行车的速度明显加快。

9月22日15时许,记者在信阳火车站拦下一辆面的,亲身体验其在“无车日”的速度。“以往时速能跑30公里就不错了,今天可以跑到40公里。”面的车主小张行驶到东方红大道上由衷地对记者感叹:“每月都有个无车日,那多好!”同为面的师傅的李女士却持不同意见,“现在,城市生活节奏快了,不开车就不方便。况且,公交车太拥挤……”她认为,“政府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大伙儿方便了,也就会不开车了。”但在缓解拥堵、发展交通、绿色出行等方面,公交车师傅普遍感叹,“天天像这样该多好。”

谈及当今城市普遍存在的道路“肠梗阻”现象,也有人十分尖锐地指出原因在于“公共交通事业的滞后”。试想,如果公交事业能够让市民真正享受到舒适、便利、快捷出行,那么“以车代步”的人自然会减少,“以步代车”的人必然会多起来。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无车日”当天,公车带头“歇业”,不失为积极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