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大明

“俺和老伴包了路两边八根电线杆范围内的卫生,干一天有一天钱,不干没有。虽说起早摸黑,又脏又累,但俺不怕。”9月19日中午,趁环卫工周宗凤在路边吃饭的时候,记者和她聊了起来。

今年54岁的周宗凤和老伴张平书家住息县八里岔乡张山头村,有两儿一女。大儿子在上海做钢筋工,二儿子在浉河区开了个修车铺,小女儿在广州打工。常年做农活使周宗凤患上了腰痛病,弯不下腰,不能再从事繁重的田间劳作。2008年,她和老伴随二儿子到浉河区打工,开始承担东方红大道与北京路交叉口以北至金杯财富大厦400米路段的环卫工作。她每天早上三点半起床,从租住地五星办事处大拱桥村出门,赶在人少、车少、天亮之前,把工程车遗落在路面上的渣土、路两边的落叶、烟头、纸屑和七八家酒店夜间倒掉的垃圾清理干净,然后送到三公里之外的新马路六号门垃圾处理站。当市民开始上班、大街上车水马龙时,两个人才稍事休息,在附近的早餐店,每人吃一碗热干面。

周宗凤推着一辆保洁车,老伴张平书拉着一辆垃圾车,身着印有“福彩捐”字样的橙色工装,来来回回地在工作路段忙碌,直到夜里九点半,中间不能脱岗,遇到检查时还要延长一个小时。为了能做到时时保洁,上午十点多老伴张平书就赶回家吃饭,然后捎饭给周宗凤。在路边的广告牌下,一盒米饭、些许青菜,这就是她的午饭。一年四季,天天如此。每个月两个人工资共计1900元,干了有,不干没有,没有劳保福利,没有节假日。干了三年环卫工,两个人没有回过一次息县老家。

(下转A2版)

工资能涨点、能有保险金

(上接A1版)

“去年秋天,俺俩工资从1650块涨到1900块,可眼下,钱虚了,一个萝卜都要几块钱。俺家煤气都是自己驮着罐去灌,怕不够秤,要运费,就这一罐也得103块。租赁的石棉瓦简易房,才10多个平方,一年也得1200块。趁着还能干,从牙缝里省两个钱,不能动了,有个病啥里不拖累孩子。要是工资能涨点,啥时能像你们城里人一样,有个医保、养老、意外啥子险就好了。”

记者感言:“城市美容师”这是人们形容赞美环卫工人的话。然而,当我们徜徉在美丽洁净的公园、浉河两岸;当我们驾车飞驰,匆匆赶路时;当我们随手丢弃杂物时;是否留意风雨中正在清扫垃圾或在路旁石阶上风餐的环卫工人,我们可曾把目光停留在他们身上,知晓他们的辛劳,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记者的镜头有限,不足以记录他们平凡、平静、平常中的伟大坚守。希望我们能记住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向每一位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环卫工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