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主题解读

古典诗歌鉴赏题是历年高考的必考题,也是高考中考生最头疼的题型之一。其实对于考试中出现的古典诗词鉴赏题目,只要我们能抓住以下几点关键,就可以对其主题和基本情感进行精准定位。

题目

优秀的作品在题目上总是非常用心的,因为题目往往是一篇作品的中心,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在解题过程中决不能忽视它的作用。古典诗词的题目,或交代诗歌主要内容,或点明话题,或直接表露情感,而这些,往往与要回答的问题有直接的关联。教材所选的很多篇目都能体现出这一点,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留别”点明了诗歌类型为赠别,“梦游”又说明是一首记游的诗,而且说明游的方式为“梦”,也即想象之作。

高考中,如2010年山东卷储光义的《咏山泉》,“咏”有曼声长吟、歌唱之意,要表达的往往是赞美、欣赏的情感,从这个“咏”可以对诗歌的情感基调有一个大致的把握;2010年江西卷陈与义的《送人归京师》,从题目中可看出属于赠别诗,“京师”从注释中可以得知,指的是北宋都城汴京,而陈与义却生活在南宋时期,二者之反差可知作者用意所在。

注释

一般来说,试卷中提供的注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是解释诗歌中难以理解的词语,二是关于作者生平或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第二点尤其重要,往往与诗歌主旨有着必然的联系。如2011年江西卷黄庭坚诗:

清明①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从注释①可知作者此时仕途受挫。注释②介之推宁死不愿为官的典故也暗示出作者此时的愤激心情,再结合尾联,可知作者心态有些消极,抒发的是人生无常的感慨。

结句

谢榛《四溟诗话》中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杜甫说得更形象:“意切关飞初,篇终接混茫。”他认为诗的结尾应当照应开头,和全篇浑然一体,诗意悠远无穷。正是因为好的结句能够深化、拓展或升华诗的意蕴,所以高考的诗歌鉴赏题,常常以此作为考点。诗歌的无穷意味,往往在结句中能得到充分体现。

以景作结。以景结情,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发挥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无穷的回味。

以情作结。这种结尾方式也可称为直抒胸臆。这类诗歌多数直接发表议论,表达自己的思想与看法,在全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是就考试中古典诗词尤其是格律诗的一些基本特点,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结合诗歌意境等内容灵活运用,综合赏析,诗歌主旨定位准确之后,答题时就不会出现大的误差。

(作者单位:省固始慈济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