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丰刚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把社会管理寓于服务群众之中,做到把服务落实在管理的具体行动之中、落实在长期的为民服务习惯养成之中。

把社会管理创新寓于服务群众中,必须学会把握群众脉动。“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人民群众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学会把握群众脉动,有效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潜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始终坚持和发扬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是群众工作路线的一个重要原则。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要做到牢记“四个理念”,即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充分发挥和尊重群众主体作用。面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和参与主体,各级各部门必须实现从“划桨者”向“掌舵者”的角色转变,真正把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二是提高群众参与程度。公众参与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形式。公众参与的程度和能力一定程度上将决定社会改革的成败。而且公众参与热情高与低,参与渠道通与堵,参与机制顺与阻,都直接影响着社会管理的有效运行。实质上,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的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因此,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依法有序地参与公共政策决策和社会管理活动,变“为民作主”为“让民作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把社会管理创新寓于服务群众中,必须注重倾听群众诉求。俗话说,“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善于听取民声,才能对民生问题有全面把握,才能真正了解百姓所急、所思、所想,做出合乎民意的科学决策。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使群众呼声能及时得到反映,存在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这样才能达到社会之和谐稳定、人民之幸福安康。一是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是妥善处理群众利益诉求的前提。只有渠道通畅,群众的声音才能及时通达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因此,各级各部门不但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民意诉求机制,还要学习通过网络等各类新型媒体收集民声,最重要的是对于群众诉求的反馈,不能一听即忘,一带而过。只有让群众的利益诉求不至于成为“沉没的声音”,群众才会说真话、吐实情。真话中有群众的所急所盼,从中可以发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和难点;真话中有群众的感言、建言,从中可以洞悉社会管理创新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二是完善联系群众制度。口号喊得再响,也就是一句空话,人民群众需要的是实际行动。只有深入群众,贴近群众,才能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倾听到群众真正的心声。因此,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员领导联系点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建立完善群团组织多渠道、多形式广泛联系群众的制度。坚持开展党员领导干部下访活动,加强与群众经常性的思想沟通,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真正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这样才能赢得群众信任,而为民所办的大事小情累积起来,又会化作社会管理创新的不息脚步,不断更新社会管理创新的里程。

把社会管理创新寓于服务群众中,必须注重维护群众利益。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其出发点和归宿,最终都要落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上来。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能解决实际问题,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衡量社会管理创新的成效,关键要看实践、看效果,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是否提高,看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是否增强。一是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提高服务能力是做好服务群众工作的前提。要做实做好基层群众工作,就要不断提高自身服务群众、管理社会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注重进一步提升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问题。二是健全为民服务保障制度。加强制度建设,是做好服务群众工作的治本之策。要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定期调研制度、蹲点制度、“民情日记”制度等,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要建立宣传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度,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政策措施。要建立健全方便群众办事的制度,把领导干部为民办实事活动制度化、经常化。要在制定干部政策、加强组织建设、实施人才战略工作中,真心为群众着想,切实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摘自人民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