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马 童)息县历来是富庶的鱼米之乡,有“中原粮仓”的美誉,一家一户的精耕细作描绘过无数田园画卷。而现实是,传统的耕作模式已很难提升效益,工业化又成为发展的头等大事。

一家粮食加工企业的建成向人们解释了很多,这家加工精米并制作米线的企业居然自己去种田,和它合作的农户不种田要比种田收入高。

这家企业就是2010年3月落户息县的河南金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高达10亿元,是一家集土地流转、粮食储备、稻谷初加工和大米精深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农业企业。厂房还未建好,他们就开始联络当地的农民一起种田,用反租倒包的模式,以600元每亩的高价从农民手中承包土地,然后再雇用持地农户耕种,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到企业建成的2011年夏天,共带动孙庙全乡发展粳稻种植5万多亩,关店乡发展优质稻1万亩,企业生产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理念,又免除了农民种植粳稻和优质稻的后顾之忧。

在息县,种自己的田,干活另外给钱的农民还有很多,最乐呵的要数城郊乡庞湾村农民。信阳丰程牛蒡产业有限公司租种该村农民的土地每亩租金高达750元,农民拿着高额的租金,领着种粮补贴,在自家地里干活还能领工资。

农民乐呵,企业也乐呵。信阳丰程牛蒡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姚军说:“牛蒡浑身都是宝,一棵最低能卖一块多钱,每亩可栽种8000棵以上,保守点算也有一万多块!”

为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孙庙乡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按村组把农户的土地产权资料挨次排列,绘成鱼鳞图,使土地现有权属一目了然。按照鱼鳞图标记的地块位置和面积,对农民自愿流转的土地进行适当调换,由零星到连片,由分散到集中。这样,农民的土地就不会被“转”没了,而不断地组织农民到企业参观,则彻底引导农民走向了与企业合作的道路。

据息县试验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贾设介绍,2011年上半年,全县耕地和林地流转达到95万亩,占全县可耕地面积的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