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梁
从立项申报到后期建设,一个高尔夫项目背后应该有十几个部门监管审批。2004年以来,对高尔夫项目的建设,国家先后下发了10道禁令。然而,看似严密的审批、监管、法律体系,依然挡不住高尔夫球场如火如荼的建设。有业内人士表示,高尔夫项目已经成为突破各种限制、顽强生长的典型案例。在各地,想找到一个正规、合法的高尔夫球场,反倒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
“十几个监管部门管不住一个球场”,颇令人震惊。是开发商太神奇,有绕过禁令、蒙骗监管机关的能力?还是监管部门玩忽职守、疏于监管?
事实是,能修建高尔夫球场的开发商都跟政府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项目立项之初就已经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各个监管部门并非不知道,各个环节都已经被打通了。而且,当一个违规项目建成完工后,要让其恢复原状几乎没有可能是“中国特色”。由此可见,遍地开花的违法违规高尔夫项目,源于被地方政府和私人利益“绑架”的监管部门疏于监管,有禁不止。
高尔夫球场的最大问题是破坏耕地。最近几年,国土资源部每年的土地督查执法中,对违规占用耕地高尔夫项目的清理都是重点,不过清理的结果总是难以让人满意。
众所周知,中央三令五申严禁触碰18亿亩耕地“红线”,出台的有关耕地保护的文件非常密集,然而这一系列看起来严密有效的制度在强势的地方政府、财大气粗的开发商面前却常常失效。高尔夫球场与民争水、与农争地而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让人感叹资本太强势、政策太疲软、监管太无能。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关键是要确保全国18亿亩耕地红线。多少年来,我们总是高喊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却很少有人去关心这18亿亩耕地究竟由谁来保护,如何去保护。不只是高尔夫球场,破坏基本农田,违法占用耕地的事情在各地早已屡见不鲜。谁在向18亿亩耕地红线挑战?谁在夺走农民的饭碗?不是别人,恰恰是地方政府。
中央对地方耕地保护的激励与发展地方经济的激励不对等,是造成当前耕地保护困境的直接原因。地方政府有的是办法规避中央指令。例如,耕地指标增减挂钩、跨省调配等是地方政府合法征地的拿手好戏。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大潮中,在GDP主导政绩的官员考核机制下,地方政府难以遏制大肆破坏农田的冲动。因为,一切经济都离不开土地。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地供应将越来越紧张,如果没有严格、权威、有效的土地用途管制、征收及土地违法监管惩戒制度,没有专门、健全、严厉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机制,那么就别指望土地监管部门对土地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治理,别指望地方政府主动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谁都知道,一个球场都管不住,咋能保住18亿亩耕地?(据《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