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我市举办转变领导方式高层论坛,市委书记王铁在论坛上围绕以小见大、转常态领导方式为非常态领导方式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尤其是其领导方式贵在以小见大的论述,论点新颖,非常精辟和独到。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省委书记卢展工“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论述,把我市正在开展的“一文九论十八谈”学习实践活动持续推向深入,本报特别推出一组系列评论员文章,分别是《小事见发展》、《小事见民心》、《小事见形象》、《小事见水平》和《小事见精神》。

□本报评论员

1997年,销售额达80亿元、拥有15万员工、销售网络遍布全国的保健品帝国山东“三株”集团,因为销售宣传上的疏漏,遭遇了“八瓶三株口服液喝死一条老汉”的事件而轰然倒塌。这位老汉只不过是因为听信了三株“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广告承诺,花428元买回了10瓶三株口服液,服了8瓶后便病情加重,不治而亡。20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密集的负面报道,三株神话最终也随着这位老汉的生命一起终结,退出了历史舞台。

重提当年的这则因一件看似小事的宣传疏漏,导致一家知名企业迅速倒下的案例,只是想说明一个基本事实:不能看小了小事,一件小事足以毁灭一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当然,小事做好了,同样也可以成就大发展。

“信阳红”红茶的诞生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2009年年底,刚到河南工作的省委书记卢展工到“信阳毛尖”的主产区浉河区调研。当听说“信阳毛尖”产量很低时,他提出了利用夏秋季茶生产红茶的建议。这看似是一件小事,但新观念催生了新产品。省委书记点题后,多年来致力于兴茶富民的市委、市政府立即开始了考察论证,利用资源优势、拉长茶产业链条正是我市多年来的追求和探索。通过引进人才,实施技术攻关,在吸收“闽红”、“祁红”、“川红”等国内知名红茶工艺的基础上,我市用了106天的时间,终于探索出了在长江以北的信阳生产和制作红茶的工艺和质量标准。通过有效推介,“信阳红”这个全新的名字从此一炮走红,红遍大江南北。

为什么过去我们都没有想到信阳也能生产红茶呢?原因大致还在于江北地区地理环境不适合生产红茶的说法由来已久,“红茶不过长江”这种提法左右了我们各级干部的思想。在这种思想左右下,尽管自“信阳毛尖”诞生以来,单位产值低、总产值低和产业规模小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信阳人,但我们习以为常了,认为本该如此,无可厚非,正是这可怕的习以为常的小事,让我们的信阳茶长久以来走不出河南,与同是茶叶名牌的安溪铁观音相比,信阳毛尖无论在单产、单价上,还是在亩产值和总产值上,一直以来都有较大差距。

“信阳红”红茶的横空出世,彻底颠覆了传统观念,创新意识冲破思维定势,引领人们走出了一条广阔的茶产业发展新路,“信阳红”红茶走向市场一年多来,以出人意料的速度赢得了消费者青睐,它和“信阳毛尖”一起拉动信阳茶产业强劲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全市茶叶总产值和综合产值已从2006年的8亿元和1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33亿元和40亿元,分别增长了4倍。信阳茶站上了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上。

小事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在我市推行小鸭子这个产业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立足发展华英鸭,我市大力实施“3133”富民工程。在市委主要领导的力推下,通过算大账、算增收账、算长远账,最终打消了各方面的顾虑。“3133”工程实施以来,我市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原来3年的计划,建了700个养殖场,走完了华英20年走过的道路。以前大家并没有看好小鸭子,不曾想小鸭子养好了,成就了一项大产业,竟然能带动20万人奔小康,这样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成效,让很多人都说没有想到。

这样看来,我们各级领导在思考如何发展的时候,应该明白这么一个道理:谋发展并不一定弄得惊天动地、轰轰烈烈,许多时候,一个看起来很小的小事、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次深入细致的现场办公,往往就能够赢得发展的机遇,继而引发经济社会发展的“蝴蝶效应”。须知很多大的产业和发展思路,往往都是从看似很小的小事着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