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浉河区区委书记霍勇说,长期以来信阳多用春茶做绿茶,对夏秋茶利用率极低。仅浉河区每年就有大约1200万公斤夏秋茶被白白浪费掉。去年“信阳红”开发生产后,每亩茶园增收了2000元,全市可增收20亿元。现在浉河区的40.5万亩茶园年产红绿干茶1.5万吨,涉茶产值达到23亿元,茶农的收入和茶企业的效益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过去信阳农民都是围绕制作“信阳毛尖”种植茶树,茶树品种多是适制“信阳毛尖”的中小叶品种。“信阳红”成功开发生产后,该市开始着手引进、栽种适宜制作不同茶叶的茶树品种。通过茶树品种的多元化,增加茶叶的花色品种,提高茶产业的整体效益。他们正在积极引导茶农逐步告别一家一户小块茶园的种植模式,向基地化、规模化种植方向发展。为了扶持农民种茶,市、县、乡三级政府设立了1亿多元的产业发展基金,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0多亿元,每年新增茶园15万亩至20万亩。

为了探索利用山区和丘陵地区的荒山荒坡以及次生林地区种植种茶树,该市还通过“四荒”承包、土地流转鼓励农民种茶,增加农民收入。以前没有任何经济收益的大面积荒山和次生林,经过改造种茶后,农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由5年前的不足1000元增加到去年的近3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浉河区的多家茶企业和合作社跨区域联动发展,还在邻近的湖北省广水、随县及省内周边县区流转土地2万余亩种茶,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茶园10多万亩,全区茶产业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目前,信阳市茶园面积已由“十五”末的60万亩,扩大到150万亩,茶叶产量近4万吨,茶叶总产值和综合产值分别达到33亿元和40亿元。

产业链在“茶叶”上无限延展

一年多前,五云茶叶集团公司、信阳红茶叶公司和文新茶叶公司等企业还是主要依靠传统产品“信阳毛尖”占领市场,而今,随着“信阳红”的声名鹊起,信阳茶“一红一绿”引领市场风骚的新格局带动着茶企业的快速成长壮大。目前信阳市涉茶企业已达到763家,其中有7家跻身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五云茶叶集团公司总资产已达7亿多元,拥有茶园基地10万余亩,成为茶产业发展的龙头。

“这是我们最新引进的全自动真空灌装机,以前加工茶叶的旺季每天需要几百名工人,现在只需要十几名工人操作,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在五云集团公司精制车间,公司营销副总经理曹勇指着崭新的进口设备告诉记者。

为了不断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加快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信阳茶企业不断加大科技研发和投资力度,纷纷购进先进的生产设备。五云集团公司先后引进了日本先进的蒸青茶机械化加工生产线和信阳毛尖茶机械化加工生产线,年可加工蒸青茶和信阳毛尖茶分别达800吨和500吨,去年引进的国内先进红茶生产线设备,年可加工红茶100吨。光山辰龙茶叶公司引进印度CTC红茶机械化加工生产线,年可生产红茶3万吨。全市茶业结构得到逐步优化,茶叶深加工能力逐步加强,茶色品种日渐增多,由过去单一加工生产炒青、烘青、蒸青等绿茶,发展到可加工生产绿茶、红茶、黑茶、青茶。

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信阳市还将产业链不断延伸,在茶饮料、茶食品、茶日用化工品、实用茶机械研发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信阳毛尖茶饮料、环宇绿茶天然纤维内衣、茶多酚胶囊已投放市场。

2010年10月,投资120亿元的信阳国际茶城开工建设。据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张春香介绍,信阳国际茶城集茶产品生产、交易、茶文化展示为一体,同时规划建设全国茶产品期货市场,是信阳市围绕“茶产业聚集、茶产业升级和茶产业集成”概念,加快现代物流建设、推动茶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举措。

市委书记王铁说,我们计划到“十二五”末,使全市茶园面积再翻一番,达到30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20万吨,绿茶产量达到8万吨至10万吨,红茶产量要达到10万吨以上,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茶农种茶收入6000元,将信阳建成全国茶叶生产大市、强市,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中国茶都”。